《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是毛澤東愛讀的一篇人物傳記。1959年,他多次推薦高級干部閱讀《郭嘉傳》,希望大家學習他的多謀善斷,學習曹操的善于用人,并進而提出要學會“多謀善斷,留有余地”的工作方法。
郭嘉是三國時期曹操賞識和重用的一位英才,可以說他們是一見如故。經荀彧推薦,曹操初次見郭嘉,論議天下事,便感嘆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在袁紹麾下碰壁以后,見了曹操,也高興地認為曹操“真吾主也”。曹操隨即讓郭嘉擔任自己的首席軍事參謀。
郭嘉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他每臨大事,神機妙算,穩操勝券,令曹操喜不自勝。《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是“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可惜,郭嘉在38歲那年不幸病逝。曹操大哭,并表曰:“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及至赤壁戰敗,曹操再次大哭,對手下說:“郭奉孝(郭嘉,字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悲傷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了關于郭嘉的一大段話,幾乎把《郭嘉傳》上記載的事例全部講到了。他說,曹操有一個謀士叫郭嘉,27歲到他那里當參謀,38歲就死了。赤壁之戰時,曹操想念他,說這個人若在,不會使我處于這種困難境地。過去有許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呂布,曾經是議論紛紛。那時袁紹占領整個河北和豫北,就是鄭州以北,曹操在許昌,呂布在徐州。郭嘉建議先打呂布。有人說,打呂布,袁紹插下來怎么辦?郭嘉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袁紹一定不會打許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呂布,把呂布搞倒了。如果呂布與袁紹聯合起來打曹操,曹操就危險了。郭嘉的計謀是成功的。還有郭嘉出計幫助曹操消滅袁譚、袁尚兄弟的部隊,毛澤東都講到了。
毛澤東希望黨的高級干部中有像郭嘉一樣的謀士,來共同支撐起國家的建設大業。特別是在“大躍進”之后,他對國家建設人才的期望越來越高;一些實際工作中不斷出現失誤,使他更加感到領導干部有沒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而能不能做到多謀善斷,留有余地,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59年,毛澤東曾談及一向在經濟建設上多謀深思的陳云。廬山會議期間,7月11日晚,毛澤東找周小舟、周惠等人談話,提到《郭嘉傳》里“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的話。這里的“良將”說的就是陳云。不久,他還談起,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余地。《三國志》里《郭嘉傳》值得一讀。郭嘉這個人足智多謀,初在袁紹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在此前上海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還談到1958年定的高指標,陳云是不同意的。他由此講到做工作一定要“多謀善斷,留有余地”,要善于“觀察形勢,當機立斷”,找到“一個較好的工作方法”。
什么是“多謀”?在毛澤東看來,就是要與各方面的人包括與自己意見相反的人商量問題,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聽取各種意見;“善斷”,就是要能夠正確集中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不失時機地作出判斷和選擇,這就需要提高馬列主義水平,需要膽略、才識和魄力。毛澤東推薦高級干部讀《郭嘉傳》,正如他在 1959年3月2日鄭州會議上所說,是借郭嘉的事告訴各級領導干部,不要多端寡要、多謀寡斷。謀要多,但是不要寡斷,要能夠當機立斷;端可以多,但是要抓住要點。他還在其他場合進一步解釋說:
“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要與各方面去商量,反對少謀武斷。商量又少,又武斷,那事情就辦不好。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要當機立斷,不要優柔寡斷。
毛澤東推薦讀《郭嘉傳》,其實不只是稱道郭嘉的“多謀”,也有贊賞曹操的“善斷”之意。如上所述,毛澤東評袁紹“優柔寡斷,不會用將”,說他見事遲,得計遲,常常處于被動,吃了敗仗。而曹操就不同了,如果沒有他的當機立斷,郭嘉再好的主意,也不會得到實施。郭嘉之所以棄袁投曹,就是因為在袁紹那里,其謀、其智派不上用場。知人善任,納諫用謀,是領導者的大事。有了“郭嘉”們的“多謀”,再加上“曹操”們的“立斷”,二者結合起來,領導工作就會如虎添翼,就能不斷解決難題,打開新的局面,創造新的成績。總之,“善斷”與“多謀”并舉,則可成非常之功。〔作者孫東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北京 100017〕【原標題:多謀善斷說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