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是一片多民族和睦相處、群“姓”燦爛的熱土,其中馮姓廣泛分布在全縣各鄉鎮,官莊、羊冊、銅山、雙廟街、賒灣、楊家集、象河等地比較集中,馮莊、馮溝、馮樓、上馮、老下馮、新下馮、馮老莊、老馮溝、小馮莊、關馮、馮蔣、馮陳莊、馮家灣自然村星羅棋布,人口愈萬。馮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列第九,按人口多少在當代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關于馮姓的起源,流傳版本較多。有人說,馮姓是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遷移來到泌陽。也有人說,馮姓為西漢司馬遷之后,司馬遷后世因受迫害,為逃避追殺,永記通風報信之人,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一豎改姓同,次子司馬觀將馬字加兩點水改姓馮。現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徐村有司馬遷之墓和司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馮同二姓,2000多年來,馮、同二姓均認拜司馬遷為共同的先祖。
----據筆者考證,馮姓的起源在河南。即使有洪洞縣遷移和司馬遷后代之說,只能說前者是發展到山西的馮氏又遷移回河南老家,后者則是馮姓源流上又增添了新支脈。據考證,馮姓在河南其主要來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系承畢公高,始祖馮長卿。
----據《元和姓纂》、《周本紀》、《后漢書》等書所載,公元前11世紀中葉,武王起兵伐紂。當時,隨武王一同伐紂的有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隨武王克商有功受封于“畢”地,故稱“畢公高”。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是晉獻公的重臣,位列晉國大夫。當時晉獻公接連吞并了霍國、魏地、耿國等許多小國,論功行賞,畢萬受封于魏地。畢萬受封11年后,晉獻公死。魏、趙、韓三家諸侯分晉,并受周威烈王正式冊封。
----魏氏立國,畢氏家族十分顯赫,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今河南省滎陽市東部),后代以城為氏,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而改姓馮,史稱這支馮氏為馮氏正宗,即河南馮氏。2010年3月21日,中華馮氏聯誼會在馮城為始祖馮長卿舉行了隆重的立祖大典。
----二為鄭國大夫馮簡子后裔。
----據《世本.氏姓篇》記載,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后”。春秋時簡子為鄭國大夫,因封邑在馮而得氏。簡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咨詢。簡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斷、決策無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筒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封簡子,簡子入居馮邑后,遂號馮簡子,其后子孫便以馮為姓。
----因此,源于河南的馮姓應由兩部分組成,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
----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于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含泌陽)、安陽等地,西晉時發生永嘉之亂,馮姓族人大舉南遷,進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到東晉末,馮氏族人又徙居到和龍(今遼寧朝陽)。唐代,繁衍的馮氏很快發展到了現今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唐末,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在馮姓2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戰國時有韓國著名將領馮亭;秦代有冒死向秦二世上書、揭露趙高等奸臣罪行的右丞相馮去疾;漢代文帝時有車騎都尉馮唐;西漢時還有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馮繚;東漢有征西大將軍馮異;北魏文成帝時有著名女改革家馮太后;五代時期有詞人馮延巳;北宋有名臣馮京;明代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太平天國有領袖人物馮云山;清代有收復涼山、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馮如,抗日名將馮玉祥,哲學家馮友蘭,文學評論家馮雪峰、馮牧,作家馮乃超、馮沅君,女小說家馮鏗,詩人馮至;當代有著名作家馮驥才、著名表演藝術家馮鞏、著名影視導演馮小剛等,他們都是馮氏族人的杰出代表。【原標題:馮姓起源在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