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始祖
張姓始祖有二:
1.張姓得姓始祖是黃帝臣張若。張若是有熊國(今河南新鄭)人,是黃帝的御前侍衛(wèi)官。戰(zhàn)國《莊子•徐無鬼》說:“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后車,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途。”這是黃帝登具茨山(在今河南新鄭市境)訪大隗真人時,張若、謵朋在車馬前為黃帝開道。張若是一位將軍,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九天玄女傳》說:“黃帝以封胡為將,以夫人費修之子為太子,用張若、隰朋、力牧、容光、龍行、倉頡、容成、大撓、奢龍眾臣以為輔翼,戰(zhàn)蚩尤于涿鹿。”張若又是一位軍事參謀。南宋《軒轅黃帝傳》說:“帝問張若謀敵之事。張若曰:‘不如力牧。能于推步之術(shù),著兵法十三卷,可用之。’”黃帝問張若如何打敗蚩尤,張若說他不如力牧。張若之張姓,是中國最早的張姓。對此,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jì)•黃帝后姬姓國》說:“張,揮之封,然黃帝臣自有張若。”說在張姓揮之前,已有張若。
2.張姓得姓始祖是黃帝臣揮。揮是有熊國(今河南新鄭)人,是黃帝王朝的弓正之官。戰(zhàn)國《世本•作篇》說:“揮作弓。宋(忠)〔衷〕注曰: ‘揮黃帝臣。’”后漢許慎《說文解字•弓部》說:“弓,窮也。以近窮遠(yuǎn)。象形。古者揮作弓。注:‘揮,黃帝臣。’”揮是弓箭的發(fā)明者。晉代張華《博物志• 佚文》說:“揮造弧,牟夷造矢,倉頡造字,容成造歷,伶?zhèn)愒炻,穎首造數(shù),皆黃帝臣也。”其后歷代史書皆從此說。關(guān)于揮是怎樣發(fā)明弓矢的,戰(zhàn)國《世本•姓氏篇》說:“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也說:“揮為(黃帝)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史載所謂“弧星”,即弧矢星,共九顆,在天狼星座東南,其中8顆形如弓,1顆形如矢,在太犬,船尾兩星座內(nèi),很像上弦的弓箭。揮經(jīng)過長期觀察,從弧星的形狀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成弓箭。為表彰揮所做出的貢獻(xiàn),黃帝賜姓張。
得姓地望
張姓得姓地望在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張若為黃帝臣,黃帝是有熊國國君。戰(zhàn)國《竹書紀(jì)年》卷上說:“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漢代焦延壽《焦氏易林》說:“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說:“河南尹新鄭縣,黃帝之所都。”戰(zhàn)國至今新鄭為有熊國史無二說。張若既為黃帝王朝的官員,黃帝居有熊,出自張若的張姓得姓地望當(dāng)在有熊國。
張揮,歷代史書皆說是黃帝臣,任弓正之職。黃帝居有熊。張揮既然是黃帝王朝的官員,出自張揮的張姓得姓地望當(dāng)在有熊國。對此,宋代高承《事物紀(jì)原•公式姓諱部》說:“陸法言引《內(nèi)俗傳》云:張、王、李、趙為黃帝賜姓。”
地望疏證 出自張揮的張姓,得姓地望是在有熊(今河南新鄭),還是他地,首先要弄清揮的身份。一說揮是黃帝之子。北宋邵思《姓解》說:“張氏,出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弧,以網(wǎng)羅取鳥,世掌其職,遂以為姓。”陳彭年、邱雍等《廣韻》說:“張氏,本軒轅黃帝第五子揮,始造弦弧,實張網(wǎng)羅,世掌其職,后因氏焉。”南宋羅泌《路史•疏仡紀(jì)•黃帝》說:“(黃帝)次妃彤魚氏,生揮及夷彭。揮次十五王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于張,為弓氏、張氏……”明代張俊《張氏宗族譜》說:“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之子揮,觀弧制矢,賜姓張,官封弓正,主祀弧星。”一說揮是黃帝之孫。戰(zhàn)國《世本•氏姓篇》說:“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說:“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少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南宋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說:“張氏,出自軒轅子少昊第五子揮始制弦弧,實為張網(wǎng)羅,世掌其職。”三是揮是黃帝臣。戰(zhàn)國《世本•氏姓篇》說揮是黃帝之孫,緊接著在《世本 •作篇》中說:“揮作弓。宋衷注曰:‘揮,黃帝臣。’”其后是后漢許慎《說文解字•弓部》說:“弓,窮也。以近窮遠(yuǎn)。象形。古者揮作弓。注:‘揮,黃帝臣。’”晉張華《博物志•佚文》說:“揮造弧,牟夷造矢,倉頡造書,容成造歷,伶?zhèn)愒炻,穎首造數(shù),皆黃帝臣也。”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軒轅本紀(jì)》說: “(黃帝)有臣揮始作弓,臣夷牟作矢,所謂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也。”南宋羅泌《路史•疏仡紀(jì)•黃帝上》說:“(黃帝)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以利器用,命揮作蓋弓,夷牟造矢,以備四方。”其后是南宋《軒轅黃帝傳》,明代王世貞《綱鑒會纂•三皇篇》、李兆《讀史匯說•黃帝有熊氏》、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王鳳洲、袁了凡《綱鑒合編•五帝紀(jì)•黃帝有熊氏》,清代吳乘權(quán)《綱鑒易知錄•黃帝有熊氏》、傅恒、劉統(tǒng)勛等《(欽定)御批歷代通鑒輯覽•軒轅氏》等皆說揮是黃帝臣。揮是黃帝子或是黃帝孫固然值得重視,但是最為重要的揮是誰的臣,任誰的“弓正”之官,又是誰賜予他張姓。而歷代史書皆說揮是黃帝臣,任黃帝王朝弓正之官,又是黃帝親賜張姓。因此,出自揮的張姓得姓地望當(dāng)在黃帝所居有熊國(今河南新鄭),而決不可能是在其他地方。
世系宗屬
出自張若的張姓始祖張若與黃帝同族。張若的世系宗屬為:少典→黃帝•張若。
出自張揮的張姓,始祖張揮是黃帝子(一說黃帝孫),北宋邵思《姓解》說:“張氏,出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弧,以網(wǎng)羅取鳥,世掌其職,遂以為姓。”陳彭年、邱雍《廣韻》說:“張氏,本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弧,實張網(wǎng)羅,世掌其職,后因氏也。”南宋羅泌《路史•疏仡紀(jì)•黃帝》說:“(黃帝)次妃彤魚氏,生揮及夷彭。揮次十五王造弧矢,及司率(四+古),受封于張,為弓氏、張氏……”明代張俊《張氏宗族譜》說:“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之子揮,觀弧制矢,賜姓張,官封弓正,主祀弧星。”據(jù)此,張揮的世系宗屬為:少典→黃帝→張揮。
人口與分布 張姓在黃帝時代起源于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一帶,歷數(shù)千年繁衍遷徙,已遍布全國各地。當(dāng)今張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東、河北、四川、陜西、湖北、臺灣等省。其中河南、山東、河北、四川等地較為密集,這四省張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張姓人口的36%。在海外,張姓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美國、英國、法國、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張姓以漢民族為主體,其他少數(shù)民族,諸如白、京、侗、苗、水、彝、滿、壯、藏、土、瑤、羌、朝鮮、苦聰、阿昌、納西、高山、布郎、布衣、裕固、拉祜、土家、蒙古、仡佬、保安、東鄉(xiāng)、鄂倫春、俄羅斯等28個民族中也有張姓。當(dāng)今張姓人口約 9191萬,約占全國人口的7.07%。在中華姓氏中排列第3位。【原標(biāo)題:出自新鄭的大姓—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