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
2013/9/23 17:34: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字義]
崔,高大貌。《詩·齊風·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遺跡]
崔玄藉墓志 現藏于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千唐志齋。
崔泰之墓志 現藏于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千唐志齋。
崔沔墓志 現藏于河南省開封市博物館。
[崔姓源流]
崔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據考證,崔姓起源于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名姓氏,其人口總數在當今中國眾姓氏中名排第74位。
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姜尚,也就是在民間流傳已久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勛卓著,被分封至齊國,成為齊國的開 國君主,齊國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都城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他卻將王位讓位給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后來就以邑為氏,崔姓于此誕生。
因為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呂(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所以也叫呂尚。追根溯源可知,崔姓出自姜姓,得于今山東省章丘縣,源于今河南省南陽市。
季子的后裔在齊國長期官高爵顯,大權在握,如季子的9世孫崔杼,是齊國的正卿,曾先后立莊公、景公,權傾一時,后來崔杼在政治斗爭中失敗,崔氏于是遷出齊國,避居魯國。崔姓不僅在齊國得以發展,在其他的國家和朝代也繁衍發展,如季子的17世孫崔意如,在秦朝任大夫,被封為東萊侯,崔意如有兩個子名叫伯基和仲牟,漢朝時,崔伯基繼承了這一爵位,定居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崔伯基的弟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此后,崔姓的發展繁衍開始昌盛起來,播遷范圍也越來越廣,到魏晉時發展成為望族大姓,北魏孝文帝在婚姻方面受漢族影響很深,特別重視姓氏門第,他曾規定王國舍人應娶“八族及清修之門”,他自己則以漢族高門盧、崔、鄭、王四姓的女性充實后宮,崔姓因此自魏晉開始了又一次大規模發展,西晉至唐代,崔氏已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陜西、甘肅等地。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清河崔和博陵崔,當時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有的稱“崔、盧、王、謝”,或有的稱“崔、盧、李、鄭”,都把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雖然唐朝政府后來下令改李姓為第一,皇氏族長孫氏第二,崔姓列第三,有唐一代崔姓仍然聲威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因此崔姓被稱為“宰相之姓”。崔姓在繁衍遷徙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分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等。
唐代以后崔姓開始大批南遷,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崔姓在博遷過程中有一支發展到了朝鮮。東漢末年,諸侯并起,軍閥混戰不止,平州刺史崔毖為避戰亂率一千多族人進入朝鮮,后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崔姓對歷史的進步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歷代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有關崔姓的一幅著名對聯是“世推三虎 人羨五龍”,上聯指的是唐代武城人崔琳、崔王圭 和崔瑤。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王圭至太子詹事,崔瑤至光祿卿,當時人稱“三虎”,特別是崔琳,深受唐玄宗的器重。下聯指的是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日韋,明經科進士,官至中書令,被封為博陵郡公;崔玄日韋 的弟弟崔昪官至尚書右丞;崔玄日韋 的兒子崔琚官至禮部侍郎;崔玄日韋的孫子崔渙官至御史大夫;崔玄日韋 的曾孫崔郢官至監察御史,他們兄弟、祖孫五人被當時人稱為“五龍”。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時為名門望族的崔姓自然不乏作詩的杰出人才,最出名的應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崔顥,他是開元年間的進士,以一首《黃鶴樓》冠絕當時,千古流傳,相傳大詩人李白游黃鶴樓時,見崔顥所寫的《黃鶴樓》后,贊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朝以后,崔姓依然名人輩出,北宋有畫家崔白,經學家崔子方;元朝有書畫家崔彥輝;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經學家崔紀;近代有經學家崔適。
[祖地今日]
[南陽] 南陽是全國62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現轄1市2區10縣,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人口1048萬。南陽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西峽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群震驚世界,被稱之為20世紀“重大的科學發現”。距今50萬年的“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源地。南陽漢畫館的兩千多塊漢畫像石刻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發明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張衡,一代醫圣張仲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等領歷史風騷者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如今的南陽已躋身新興工業城市之列,特別是近日南陽乙醇汽油的研制成功,可以說是引發了中國汽車能源的一場革命。南陽交通便利,焦柳鐵路和正在興建的寧西鐵路在南陽交匯,四通發達的公路交通網遍步南陽各地。今天的南陽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為40平方公里,人口43萬。城市環境優美,街道清潔寬敞,南陽市已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06%,綠地率達31.2%。市區形成了以公園、游園為點,于道綠化為線,庭院居住區綠化為面的園林體系。整座城市“城中有林,樓在林中”,常年綠草盈盈、花木蔥籠。
[鄭州] 鄭州崔姓是這個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內陸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崛起的現代化商貿城市。位于黃河南岸、嵩山之東,與七朝古都開封和九朝古都洛陽東西相臨,東南面向黃淮平原,位于東經112°42´ - 114°14´和北緯34°16´- 34°58´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3 °C,降雨量640毫米。轄5市1縣6區,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人口600.3萬,其中區城面積1010平方公里,人口205.7萬。2000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32億元。鄭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豐富。鄭州是中國鐵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重要綜合性交通通訊樞紐。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107、310國道和鄭、汴、洛高速公路在這里穿過;擁有亞洲最大的貨車編組站,擁有鐵路、公路、三個一類口岸和中國新鄭國際機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居全國前列。鄭州是中原地區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鄭州承襲商都遺風,商貿發達。鄭州地上、地下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稻谷、棉花、煙葉、花生、芝麻、水果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新鄭大棗、中牟大蒜、黃河鯉魚等特產文明遐邇;現已探明礦產34種,煤、鋁礬土、耐火粘土等儲量豐富,具有良好的開采條件。
[鄢陵] 聞名全國的臘梅之鄉——鄢陵縣,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許昌市東部,311國道橫越東西,1626省道縱貫東北,西距京廣(北京—廣州)鐵路30余里、京珠(北京—珠海)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鄭州國際機場70余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鄢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約8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周初封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漢初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鄭伯克段于鄢,晉楚鄢陵之戰,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于此。先轄12個鄉鎮,總面積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公頃,人口60萬人。2000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3.8億元。屬暖濕帶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14.3攝氏度,光照2300小時,降水700毫米,無霜期215天,雙洎河和清流河橫貫東西,水資源豐富。(原標題:崔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06-09-23 作者:石曉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