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以國名為氏。上古周朝時,周武王將其堂弟姬渠封于岑(今陜西韓城一帶),建立岑國,其后代以國名為姓。
②出自他族。《姓氏考略》載:“兩越娌人多岑姓。”今壯、布依等民族均有岑姓。
始祖:岑子。
二、遷徙分布
岑姓發源于今陜西韓城,歷先秦而降,岑姓一支遷居南陽郡。東漢初始,中興名將岑彭的出現,不但使得沉寂已久的岑姓名揚天下,也為后世岑姓之發展壯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經濟條件。岑彭功封舞陰侯,被刺死后,其子岑遵嗣,后當朝皇帝又念及岑彭之殊功將岑遵弟岑淮封為谷陽侯,可謂顯赫一時。遵子伉,伉子杞,杞子熙,熙子福世襲,他們不但貴為侯爵,而且入仕當朝,極大的壯大了南陽岑姓之名聲。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間,岑姓依舊繁盛于南陽郡,并以之為中心,因仕宦、避難、謀生等原因漸有遠離祖居地而徙奔于山西、山東、河北,以及南部省份之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者。唐朝是又一個岑姓發展之高峰期,其位居相位者三名,為官者不計其數。其第一位宰相是岑文本,其祖父岑善方南朝后梁時官至起部尚書,其父子象為隋邯鄲令。文本弟文叔子岑長倩,文本孫岑羲均官至宰相,誠為顯赫榮耀。湖北地近河南,隋代之前即有岑姓落籍江陵,唐代時,文本之后也有徙居江陵者,其玄孫岑參便為這一支的杰出代表。五代十國至宋元間,兩湖等地岑姓有遷于今四川、重慶、廣東、廣西、云南、江西之地者。明初,山西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湖南、陜西、甘肅、寧夏、河北、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后,岑姓在全國分布之地愈廣,福建、海南等地均有岑姓入籍。明末,張獻忠入蜀建立大西政權,于川地殺戮無數,造成川地人口銳減,清入主中原后,為恢復當地經濟發展,強令湖南、湖北以及廣東部分地方的百姓入填四川,當地岑姓也概莫能外,入遷于今四川、重慶之地。歷有清一代,岑姓分布之地愈廣,并有沿海之岑姓飄洋過海,進入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如今,岑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廣東、廣西等地為多。目前岑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九十五位。
三、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秦置,以宛為治所(今河南南陽)。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
堂號:
①堂號:南陽。②自立堂號:合山、三山、繩武、章慶等。
四、歷史名人:
岑陬:名軍須靡。烏孫王獵驕靡之孫,官號岑陬。烏孫王死,他繼位。娶其祖父右夫人細君公主為妻。公主死,漢復以楚王劉戊之孫女解憂為公主,嫁與他為妻。在位時,漢與烏孫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
岑彭:(?-35),東漢開國名將。字君然。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更始二年(24)秋歸劉秀。與吳漢襲破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殺更始尚書謝躬。建武元年(25)九月,說降洛陽更始軍主將朱鮪。二年十一月,遷征南大將軍,與七將軍討伐叛將鄧奉。三年,率3萬人擊秦豐,受阻于鄧(今湖北襄樊西北)數月。后趁夜部署兵馬,聲稱將西擊某地,故意泄露此事,待秦豐率主力往西截擊之際,急領漢軍暗渡沔水,從河谷間伐木開道,襲擊秦豐巢穴,大獲全勝,封舞陰侯。四年春,擊敗援助秦豐的田戎軍。五年三月,再敗田戎,攻拔夷陵(今宜昌境),屯兵津鄉(今荊沙東南),傳檄江南,使南方七郡太守相繼歸順劉秀。八年,參加隴西之戰。十一年,率軍攻蜀,溯三峽而上,直抵墊江(今四川合川)。受阻后,還師沿江水(長江)、岷江而上,深入蜀地,公孫述為之震駭(見劉秀攻蜀之戰)。同年十月,被公孫述所遣刺客暗殺。死后謚壯侯。
岑晊:東漢吏。字公孝,南陽棘陽(河南南陽)人。與郭太等相友善。雖在閭里,慨然有匡正天下之志。太守成瑨請其為功曹,褒善糾違,不避權勢。后因收捕桓帝美人之外親富商張汎,被追緝,亡齊、魯間。《后漢書》稱“晊有高才”。
岑善方:(?-561),南朝梁官吏。字思義。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博綜經史,善于辭令。以刑獄參軍隨蕭詧鎮襄陽。尋兼記室,使西魏,為周文帝宇文泰所賞。自此充使數十往反,及詧承制,授中書舍人,遷襄陽郡守。詧稱帝,征為太舟卿,后遷散騎常侍,起部尚書。卒。《周書》謂其所著文集十卷。今佚。
岑文本:(595-645),唐官吏。字景仁。其先鄧州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祖父善方曾在后梁做官,遂遷居江陵(今湖北江陵)。蕭銑稱帝后,被召為中書侍郎。唐河間王李孝恭平荊州。其部下欲大掠人民,他勸說孝恭,以理止之。貞觀元年(627年)經李靖推薦,為中書舍人,起草文稿,既快又好。遇策令積壓待處時,就命六、七人各執筆待,他分別口授以記,一氣呵成。后授侍郎,專管機要。魏王李泰,大建房舍,備極奢侈。他上疏崇尚節儉,得到唐太宗的稱贊。貞觀十九年(645年),隨唐太宗伐遼東,負責籌劃輜重,后病卒于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岑長倩:(?-691),唐官吏。岑文本侄。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永淳中,任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垂拱初,任文昌右相,封鄧國公。曾上疏請改皇嗣李旦姓武氏。加特進、輔國大將軍。鳳閣舍人張嘉福等請立武承嗣為太子,他不署名,奏請切責上書者。由是大仵諸武意,被斥令出兵吐蕃,中路召還,下獄被殺。
岑羲:(?-713),唐官吏。岑文本孫,字伯華,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武則天時官至中書舍人。中宗即位,武三思用事,他曾為敬暉上表請削武姓封王者。后任吏部侍郎,選拔廉潔有才能者,受時人稱贊。684年中宗死,任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因參與太平公主陰謀殺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發,與蕭至忠同時被斬于朝堂。
岑參:(715-770),唐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往來于北庭、輪臺間。肅宗時歷任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吏。大歷初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長于七言歌行及七言絕句。因從軍多年,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和雄奇壯麗的塞外風光有親切感受,所作詩善描繪邊塞奇景和戰爭場面,氣勢豪邁,語言變化多端,獨具風格。詩風與高適相近,并稱“高岑”,為盛唐邊塞詩派杰出代表。著有《岑參集》,已佚。后人輯有《岑嘉州詩集》。
岑猛:(1493-1527),明廣西田州(治今田陽)土官,字濟夫。壯族。正德三年(1508)襲父職為土知府。七年參加鎮壓江西華林起義,遷指揮同知。嘉靖四年(1525),明政府以其屢侵鄰部,不聽征調,命都御史姚鏌率兵進擊。他逃匿歸順州(今廣西靖西),被殺。
岑毓英:(1829-1889),清將領。字彥卿,號國。壯族。廣西西林人。1856年云南回民起義時,率團練到迤西助攻起義軍。1859年占領宜良,任知縣。1860年升任云南江政府知府。1862年受云南巡撫徐之銘派遣與圍困昆明的回民起義軍談判,使起義軍首領馬復初、馬如龍投降,升任云南布政使。1863年奉命攻打杜文秀起義軍。1866年率兵到貴州威寧州擊敗苗民起義軍陶新春、陶三春部。1868年回云南繼續與杜文秀起義軍作戰,授云南巡撫,并于1872年底殺害杜文秀,次年兼署云貴總督。1879年調任貴州巡撫,1883年實授云貴總督。次年中法戰爭爆發,率軍參戰,并進入越南境內作戰。1886年從越南撤兵回國。后曾參與過會勘邊界。光緒十五年卒。謚襄勤。
岑毓寶:廣西西林人。岑毓英之弟。咸豐、同治中,從其兄轉戰云南,賜號“額圖琿巴圖魯”;官任道員。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率部屢敗法軍,累官福建鹽法道;云南按察使,護理巡撫兼護理云貴總督。后被劾革職。
岑春煊:(1861-1933),原名春澤,字云階。廣西玉林人。清末歷任廣東布政使、甘肅布政使、陜西巡撫、山西巡撫、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郵傳部尚書,因與奕劻矛盾被解職。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清廷重新起用,任四川總督,在上海未赴任。1912年任福建宣慰使。1913年任川漢粵鐵路總辦。二次革命后被免職。1916年參加護國戰爭,任肇慶軍務院撫軍副長。1917年響應護法。1920年總裁制軍政府撤銷后,寓居上海。1933年病逝。著有《樂齋漫筆》。
其他岑姓名人有南朝陳文學家岑之敬;隋詩人岑德潤等。近當代岑姓名人有史學家岑仲勉,語言這家岑麟祥,詩人岑琦,歌唱家岑冰等。(原標題: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