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名人
西漢末期善于經(jīng)營恩加鄉(xiāng)閭的樊重 字君云,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人。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外祖父。樊家在當?shù)厥敲T望族,靠經(jīng)營土地和從事貿(mào)易而富甲一方。樊重性情溫厚,待人非常和氣,有長者的風度。在樊重的教導下,子孫都非常知禮謙讓。全家三代人住在一起,非常和睦,從沒有發(fā)生爭執(zhí)。樊重善于經(jīng)營,他曾經(jīng)想做一些家俱器物,就先在自己的莊園內栽種梓樹和漆樹。別人認為種樹不能當糧食吃,白白糟蹋了田地,對他的做法加以嘲諷。過了幾年梓樹和漆樹長成后,樊重就用自家的漆和樹做所需的家俱器物。原來嘲笑他的那些人紛紛到他家里買漆,只此一項樊重就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樊重雖然自己很富有,但并不吝惜錢財,常常拿出許多財物救濟宗族及鄉(xiāng)里。鄉(xiāng)里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大都慷慨解囊。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曾為爭奪家產(chǎn)而大打出手,告到地方官那里。樊重為他們兩兄弟的行為感到羞恥,就拿出自家的二頃田地送給兩兄弟解決了他們之間的糾紛。縣里的人都稱贊樊重的高尚的品德,共同推舉他為掌管當?shù)亟袒墓倮?mdash;—“三老”。樊重80多歲病逝,他生前經(jīng)常借錢幫助別人,這樣借出的錢有數(shù)百萬之多。他在臨死的時候囑咐自己的兒子們將那些借貸的文書契據(jù)全部燒掉。那些欠債的人聽說后非常慚愧,都爭相恐后地來到樊家要求償還欠款。但樊重的兒子們遵照樊重的意愿均未接受。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朝廷追封樊重為壽張敬侯。
東漢王室重臣樊宏(?~51),字靡卿,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人。樊重之子,從小就有遠大志向。王莽篡漢后,劉縯、劉秀、劉賜等劉姓宗室在家鄉(xiāng)舉兵。劉縯和劉賜率軍隊攻打湖陽城。劉賜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于是湖陽守城將領就將樊宏的妻子關到監(jiān)獄內,讓樊宏出城勸降劉縯,樊宏非常支持劉縯,他出城后就留在劉縯那里不再回城。湖陽的將領想殺死樊重的妻子,但他手下的不少軍官都受過樊重父子的恩惠,于是他們都為樊宏求情說:“樊重父子在縣里非常有威望,他們對湖陽縣有恩德。現(xiàn)在樊宏雖然有罪,但也不能因此殺死他的妻兒。”那時漢軍勢力日益強大,湖陽守城將領也非常害怕,最終沒有殺死他的妻兒。
更始皇帝劉玄欲封樊宏為將軍。樊宏認為更始成不了大事,就推辭說:“我是一介書生,并不懂得領兵打仗。” 當時時局很混亂,不少敗兵強盜趁機搶劫鄉(xiāng)里。樊宏就召集宗族子弟,修筑營壘保衛(wèi)家園。周圍的百姓知道后就紛紛來到樊宏這里求得保護。這時候北方的赤眉軍打倒湖陽附近,不少百姓家遭到洗劫。樊宏知道和赤眉軍硬拼是行不通的。他就派人將牛羊糧食酒等送到赤眉軍營中。赤眉軍首領收到樊宏的禮物后,非常高興說:“我們早聽說樊宏先生是一個仁義之人,現(xiàn)在他熱情地款待我們,我們又怎么能忘恩負義攻打他呢?”于是赤眉軍離開這里,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
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樊宏擔任光祿大夫,封為長羅侯。其弟樊丹封為射陽侯,侄子樊尋封為玄鄉(xiāng)侯,族兄樊忠封為更父侯。建武十五年(39)又改封樊宏為壽張侯。人稱樊家為“一門五侯”之家。建武十八年(42)追封樊重為壽張敬侯。樊宏為人謙恭謹慎。他常常告誡子孫說:“大富大貴的人家往往不能夠善始善終。我并不是不喜歡富貴,而是擔心富家子弟往往驕奢淫佚,持勢犯法。前朝貴戚的結局就是很好的例子,你們一定要牢記。”他非常嚴格地管束自己的宗族子弟,樊氏宗族在他的教導下沒有人敢觸犯法律。
東漢儒家學者樊鯈(?~67),字子魚,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人。樊宏的長子,對人謙遜恭敬,有其父的風范。樊鯈生母死得早,由后母撫養(yǎng)他們兄弟成人。樊鯈因此非常孝順后母,后來后母因病故去,樊鯈傷心過度病倒在床上。樊鯈曾跟隨丁恭學習儒學經(jīng)書,精通儒學。后來樊鯈親自刪定《公羊嚴氏春秋》里的章句,并教授門徒有3000余人,當時人稱為“樊侯學”。所授弟子中有潁川人李脩、九江人夏勤,后皆位列三公。漢明帝時,廣陵王劉荊觸犯法律,明帝非常傷心,就讓樊鯈與任隗審理此案,希望樊鯈能夠從輕處理。誰知道樊鯈審理此案后,竟依據(jù)法律請求皇帝處死廣陵王。明帝生氣地對他說:“你們是不是因為廣陵王是我的弟弟,就要求處死他。假如犯法的是我的兒子,你們還敢這樣做出判決嗎?”樊鯈回答:“天下是漢高祖打下的天下,并不是陛下您的。《春秋》上說,‘如果君主的親屬犯法,一樣要受到處罰’。所以周朝時周公旦就處死了自己的兄弟。我們因為皇帝是圣明的天子,所以才敢請求您做出這樣的判決。如果是陛下的兒子犯法,我們會一樣對待。”樊鯈剛正不阿的美名也因此傳遍全國。
精通易術的東漢異人樊英 字季齊,南陽魯陽(今河南魯山縣)人。年輕的時候到長安學習《京氏易》,并且通曉《五經(jīng)》。他非常擅長星算占卜,能夠預知吉兇,曾著有《易章句》,探討星算占卜圖讖等學問,當時人稱之為“樊氏學”。樊英常隱居于壺山一帶教授學生,學生從全國四面八方慕名而來聽他授學。《后漢書》記載:有一天樊英正在授課時,從西方刮起一陣狂風。樊英看了看天對學生們說:“現(xiàn)在成都城集市那里著火了,火勢很大。”他于是端起一碗水將水含在口中向西邊噴去,并讓學生準確記錄了時辰。后來有一個客商從成都過來,談到那天成都的確著火,火勢兇猛。突然有烏云從東方飄來,瞬間下起傾盆大雨將大火澆滅。他所說的時辰同樊英學生記錄的完全相同。于是天下人都稱贊樊英術藝高超。
樊英不愿做官,東漢順帝多次想召見他,他總是辭而不就。順帝就下詔書責令地方長官強行護送樊英到京都。漢順帝對樊英說:“你難道不知道朕能夠使你生,也能使你死;能夠使你身份高貴,也能使你地位卑賤;能夠使你永享富貴,也能使你貧困終生。你怎么敢怠慢朕的命令呢?”樊英回答說:“我受命于天。如果我能平安地度過一生,是上天賜予我的;如果我不能安享我的生命,這也是上天賜予我的。陛下怎么能夠左右我的生死呢!我見到暴君如見仇人一樣,站在他的朝堂上還不愿意,怎么能夠向他謀取高官厚祿呢?我現(xiàn)在雖然是普通老百姓,但我安于貧困,既使有人用皇帝的位置與我交換我還不愿意,陛下怎么能夠使我身份高貴,又使我地位卑賤呢?我不愿接受朝廷給我的俸祿,既使賜給我王侯般的封賞也不能打動我的心;但是如果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既使是粗茶淡飯我也滿心歡喜。陛下又怎么能夠使我富貴,又使我貧困呢?”順帝非常敬佩他的名望,以師傅之禮對待他,向他請教國家大事。朝廷每次有災禍和奇異的事情發(fā)生,就向樊英請教,樊英所說的大多應驗。
隋代名臣樊叔略(536~594),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其父樊歡,在東魏任南兗州刺史,因不滿高歡專政,為高氏所殺。樊叔略投奔西魏,宇文泰非常器重他,授其都督一職。他先后為宇文護、宇文憲委以重任。樊叔略為人機敏,通曉兵法。北周武帝伐齊,樊叔略率領部隊沖鋒陷陣,立下戰(zhàn)功,被封為清鄉(xiāng)縣公,官拜汴州刺史。北周宣帝時,樊叔略擔任營構監(jiān),負責東京洛陽宮室的建造。尉迥叛亂,樊叔略鎮(zhèn)守大梁,擊敗叛兵,因功封為上將軍,安定郡公。隋朝建立后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樊叔略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皇帝特頒旨褒獎他,昭示天下。相州百姓為之歌曰:“智無窮,清鄉(xiāng)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后拜司農(nóng)卿,即將赴任時,相州的官吏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立碑揚其德政。樊叔略非常信奉佛法,任相州刺史時與當時眾多名僧交往甚密。開皇三年(583)樊叔略開始創(chuàng)立講經(jīng)法會,延請各地名僧1000多位,宣揚佛法。他還多次舉薦高僧靈裕擔任“都統(tǒng)”(統(tǒng)領全國僧人的僧官)。隋開皇十四(594)年病逝,謚號“襄”。
2、外省名人
春秋孔子弟子樊須 字子遲,一名樊遲,春秋時期魯國人(一說為齊國人)。孔子學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言樊須少孔子36歲,《孔子家語》中則說他少孔子46歲。《論語》中記載他曾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他又問智,孔子回答說:“知人”。 他還向孔子請教農(nóng)業(yè)知識,孔子回答說自己不如老農(nóng);請教種菜知識,孔子同樣說自己不如老圃。樊須有勇謀,就仕于魯國當權大夫季氏。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5),齊國伐魯。當時魯國當政的季孫向冉求請教如何御敵。冉求就請季孫統(tǒng)帥全軍,孟孺子率領右軍,冉求自己率領左軍。冉求讓管周父為他駕馭戰(zhàn)車,樊須作為軍右。季孫說:“樊須年紀太輕了,恐難勝任。” 冉求回答:“樊須有計謀,有勇力,能夠服從軍令。”魯軍與齊軍相遇,以溝為界,隔溝對峙。孟孺子統(tǒng)領的右軍與齊軍一戰(zhàn)而敗。冉求統(tǒng)帥的魯軍畏縮于城中不敢過溝迎戰(zhàn)。樊須向冉求建議說:“要想讓軍隊重振士氣,必須讓他們聽信于您的指令。請您當著眾人把號令申明三次然后帶頭過溝,士兵肯定會服從。”冉求照他的話行事,魯軍果然跟隨他沖入齊軍隊伍中拼殺。齊軍大敗而歸。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樊遲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為“益都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樊子”。
戰(zhàn)國忠勇俠義之士樊於期 樊於期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將軍。他因為得罪秦王嬴政,只身逃到北邊的燕國,父母妻兒來不及逃走都被秦王殺死。燕國太子丹與秦王有矛盾,就收留了他,待他如上賓。
那時秦國勢力非常強大,已經(jīng)消滅了韓國,又攻打周圍的楚國和趙國。燕國與秦國實力相差懸殊,幾乎沒有能力與強秦抗衡。而秦國此時已經(jīng)窺視燕國的土地。太子丹就向國內的俠士田光請教對策。田光為太子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目前只有派一勇士刺殺秦王使其國家混亂,無暇顧及北侵燕國。太子丹接受了田光的計策。田光又向太子丹推薦勇士荊軻,認為只有荊軻才能完成刺秦的任務。太子丹就任命荊軻為燕國的上卿,給予其豐厚的賞賜。這個時候秦國的大將王翦已經(jīng)攻破趙國國都,俘虜了趙王,并將大軍駐扎到燕國南部邊界,威脅燕國。太子丹于是請求荊軻快點行動。荊軻向太子丹提出請求,要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兩地的地圖作為覲見秦王的禮物,使秦王能夠相信他放松戒備之心,這樣才有機會刺殺秦王。太子丹認為樊於期在最窮困的時候投奔自己,不忍心這樣做,就拒絕了荊軻這一請求。荊軻于是私下里去見樊於期。他問樊於期:“秦王對待將軍的一家非常殘暴,父母宗族都被殺死。現(xiàn)在聽說秦王用賞金千斤賜予萬戶封地的價格想得到將軍的首級,你將怎么辦?”樊於期仰天嘆息回答道:“我每次想到這些事內心就十分悲痛,但不知道如何報仇。”荊軻說:“我現(xiàn)在有一個計策既可以解決燕國所面臨的危難也可以報將軍的血海深仇,你愿意聽嗎?”樊於期急切地問:“怎么辦?”荊軻說:“我希望能借用將軍的首級,把它獻給秦王,我相信秦王知道后一定很高興接見我。我就趁他召見我的機會,將劍刺進他的胸膛,為將軍報仇。不知你是否愿意?”樊於期聽到這些話后,起身而堅決地說:“我天天為無法報自己的深仇大恨而痛心疾首。今日聽到您的一席話使我感到自己的仇終于可以得到伸報,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人頭。”樊於期遂拔出佩劍自剄而死。荊軻于是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地圖前往秦國。雖然荊軻并沒有完成刺秦的任務,但樊於期的俠義行為卻名留青史。
漢初名將樊噲(?~前189),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初年著名的將領。他與漢高祖劉邦是好朋友。樊噲年輕時在家鄉(xiāng)以屠狗作為職業(yè)。秦朝末年樊噲追隨劉邦在沛縣起兵。
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攻入秦都咸陽(今陜西咸陽),秦朝滅亡。劉邦很快沉醉在秦王室留下的珍寶、美女和宮殿上,不思進取。別人的規(guī)勸也被他當作耳旁風。而項羽正率領大軍直奔咸陽殺來,欲與劉邦做一較量。形勢非常危急。樊噲與張良一起規(guī)勸劉邦說:“你是想得到整個天下,還是僅僅想做一個富家翁呢?”建議劉邦封閉秦王的宮室與府庫,率領軍隊退出咸陽城,駐扎在霸上以避開項羽的鋒芒。這番話使劉邦清醒過來。劉邦將秦王的宮室及官庫查封,廢除了秦朝的殘酷法令,并與咸陽城的百姓“約法三章”,即“殺人的人要被處死,打傷別人及盜竊他人財物都要被判刑”。這些措施受到當?shù)匕傩盏膿碜o。然后劉邦率領軍隊駐扎在咸陽附近的霸上。
不久項羽率領40萬大軍駐扎在戲下(今陜西臨潼境內),而劉邦的部隊只有4萬人,如果與項羽硬拼肯定要吃虧。為了緩和雙方的矛盾,劉邦僅帶張良、樊噲及百余名士兵前去見項羽。項羽的謀士范增指使項莊欲借在宴席中舞劍助興的機會,乘機殺死劉邦。張良看到了情況危機,溜出軍帳外找到樊噲,將里邊的情況告訴他。樊噲手持盾牌沖進營去,怒目而視項羽,立于大帳下。項羽賜給樊噲酒肉,樊噲將酒一飲而盡,又拔出自己的佩劍將肉切開吃盡。項羽非常欣賞樊噲的豪爽,就問樊噲還能喝酒嗎?樊噲回答說:“我死都不害怕,更何況喝酒呢?沛公(劉邦)首先攻下咸陽,卻又率領軍隊退出城外駐扎于霸上等待將軍的到來。然而您卻聽信小人的讒言,與沛公產(chǎn)生矛盾。我恐怕天下人會對大王的做法感到失望。”項羽聽了樊噲這些話后認為有理,氣氛一下子緩和下來。于是劉邦趁機借口離開項羽的軍營,在樊噲的保護下回到霸上。
西漢建立后,樊噲又跟隨劉邦擊敗臧荼、陳豨和韓王信的叛亂,擔任左丞相的官職,封為舞陽侯。劉邦晚年時身患重病,英布在南方趁機叛亂,前方戰(zhàn)事吃緊,但劉邦此時不愿見大臣。樊噲遂闖進宮中,見劉邦正枕著一個宦官躺在床上閉目養(yǎng)神。樊噲痛哭地說:“現(xiàn)在陛下病得這么重,大臣們都很擔心您的身體。然而您不愿召見臣子們,處理國家緊急情況,卻躲在這里與宦官呆在一起,難道陛下忘了秦朝亡于趙高的教訓嗎?”劉邦笑著起身接受了他的規(guī)勸。事后劉邦親自帶領軍隊平定英布的叛亂。樊噲在漢惠帝六年(前189)病逝,死后謚號武侯。
新莽末年赤眉軍領袖樊崇 (?~27) ,字細君,山東瑯琊(今山東諸城)人。王莽時期,朝政腐敗。新莽天鳳五年(18),樊崇在山東莒縣聚眾百余人起兵。樊崇率領這只起義軍轉移到泰山一帶。當時青州、徐州一帶鬧饑荒,老百姓沒法生活。樊崇軍隊來到后,當?shù)匕傩占娂娂尤敕绲年犖橹校瑑H僅一年時間隊伍就擴展到幾萬人,震驚朝野。
天鳳六年(19)樊崇大敗田況統(tǒng)領的官兵,殲敵1萬余人。起義軍的隊伍壯大后,隊伍中出現(xiàn)了騷擾百姓的現(xiàn)象。樊崇知道后就嚴明軍紀,與士兵們互相約定:殺人的人要被處死,傷害他人的人要受到處罰。新莽地皇三年(22)王莽又派廉丹和王匡率領大軍妄圖剿滅樊崇的軍隊。樊崇害怕打仗的時候雙方軍隊混戰(zhàn)一起,很容易誤傷自己的士兵,就讓自己的軍隊用朱砂將眉毛染成紅色,與王莽的軍隊區(qū)別開來。樊崇的軍隊因之稱為“赤眉軍”。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再次大敗王莽的軍隊。隨后赤眉軍橫掃山東、河南一帶。
漢宗室劉玄在洛陽建立更始政權,派使招撫樊崇。樊崇受劉漢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聽說漢室復興,即率兵歸附。但更始皇帝昏庸無能,并不重視樊崇他們。更始二年(24)赤眉軍宣布與更始政權決裂,進軍關中。漢建武元年(25)正月,赤眉軍大軍至弘農(nóng),與更始政權的軍隊大戰(zhàn)并獲得勝利。赤眉軍繼續(xù)西進,至陜西華陰隊伍已發(fā)展到30萬。六月,樊崇立了漢宗室子弟劉盆子為帝,年號為“建世”,樊崇自任御史大夫,建立政權。
赤眉軍一舉攻克了長安,更始皇帝投降。樊崇的百萬軍隊駐扎在長安后,由于缺糧,軍隊被迫退出長安,東撤山東。后來遭遇到漢光武帝劉秀的部隊圍攻。大軍被困數(shù)日,最終因斷糧被迫歸降了光武帝。漢建武三年(27)樊崇等重新起兵反對劉秀,被殺死。
唐代文學家樊宗師(約766~824),字紹述,河中府河東縣人(今山西永濟)。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也叫樊大。他的遠祖是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人。樊宗師的祖父樊泳和父親樊澤都是統(tǒng)領軍隊的將領。元和年間樊宗師考上朝廷開設的軍謀宏遠科,被授予官職。以后多次擔任州郡的地方長官。他曾擔任綿州、絳州刺史,有政績。唐長慶四年(824),朝廷提拔他為諫議大夫,結果未到任就病逝。
樊宗師在唐代古文作家中獨標一格。他主張作詩寫文用筆要詼奇險奧,力去陳言。他的文章讀起來卻又艱澀怪僻。當時人稱之為“澀體”。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與樊宗師交往密切,他非常欣賞樊宗師的文章。韓愈評價說:樊宗師的文章皆是他自己用心寫作而成,絕不抄襲前人的一言一句,每部作品又都有他獨到之處,自成一派,這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樊宗師死后,韓愈曾讓樊家整理出樊宗師所遺留的詩集文稿,共有《魁紀公》30卷,《樊子》30卷,《春秋集傳》15卷,詩719首,賦10篇,其他文稿500多篇。可惜樊宗師的著述今天已絕大部分不能再見到了。《全唐文》中僅收錄了他的文章《絳守居園池記》1篇,《全唐詩》中錄有其詩1首,洛陽新安縣千唐志齋收錄有樊宗師撰寫的《南陽樊 墓志銘》。
樊宗師死后,韓愈特為好友樊宗師作《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一文,以寄托自己對老友的哀思。在這篇銘文中,韓愈講述了樊宗師生前的幾件事情。樊宗師生于官宦人家,家境富有。然而他并不把財物放在心上,每日公務忙完后就埋頭讀書作文。后來家中生活漸漸拮據(jù),妻子兒女告訴他這個情況,宗師只是笑笑說:“像我們這些做學問的人都是這種情況,你們又何必擔心呢?”始終不以此為念。樊宗師雖說博學多才,但他從來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賣弄,即便是在朋友面前也是這樣。所以不熟悉他的人還以為他沒有多大才能。有一次韓愈與樊宗師一起觀賞新編的樂舞。節(jié)目剛開始不久,韓愈就問宗師這個樂舞怎么樣?樊宗師就告訴他這個表演以后將如何發(fā)展。后來樂舞果然就像樊宗師所說的那樣。韓愈這才知道宗師非常精通聲律。
明末清初金陵畫家樊圻 (1616~?),字會公,江蘇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樊圻大部分時間都在南京度過,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隱跡于山林不愿意出仕做官,經(jīng)常以吟詩做畫互相酬和。人們把他與龔賢、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稱為“金陵八家”。他們畫風雖然不完全相同,但藝術意趣卻很相近,非常重視師法自然,繪畫題材上主要描寫江南一帶的美麗景致。樊圻在山水畫、花卉畫及人物畫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山水畫技法方面,他主要吸收五代時期著名畫家董源和巨然、南宋畫家劉松年等前人的筆法,將他們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繪畫中去,用筆非常精細,畫出的湖光山色以秀麗清雅著稱。同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鐸(1592~1652)非常欣賞他的山水畫。先前王鐸并不認識樊圻。有一次王鐸得到樊圻的一幅山水畫,畫得是南京地區(qū)的景色。而樊圻在這幅畫上鈐的“會公”2字印章比較模糊,王鐸在燈下誤看成“洽公”2字。王鐸對這幅畫愛不釋手,欣喜之余,就提筆在樊圻的畫上寫下:“洽公,我不知道是哪一位。但這幅畫不像時下流行的趙孟頫、趙令穰一派的畫法,而是用筆如古人。整幅畫顯得穆然恬靜,一塵不染。我在燈下仔細地觀看間,忽然覺得小雷、大雷、紫溪、白岳這一帶的風景仿佛移到這幅畫中。”那時王鐸已經(jīng)60歲,卻用蠅頭小楷將這番評價書寫于畫卷上,文字工工整整,可見他對這幅畫的喜愛。樊圻知道后非常感動,為了表達對王鐸的感謝,特意將自己的字“會公”改成“洽公”。樊圻的代表作品《春山策杖圖軸》現(xiàn)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畫面上山川明麗,色彩繽紛,一片生機昂然。故宮博物院收藏他的另一幅作品《柳村漁樂圖卷》。柳村,屬金陵地帶。畫面上煙波漣漪,柳堤曲回,風光旖旎。
明代廉吏樊瑩 (1434~1508),字廷壁,號澄江,常山(今浙江常山縣)人,明景泰七年(1456)考取舉人,天順八年(1464)登進士,因病家居數(shù)年。成化三年(1467)與知縣李溥修成《常山縣志》。成化四年(1468),樊瑩出使西川,因拒收金銀禮物,當?shù)毓偌澨氐亟?ldquo;卻金亭”紀念他。弘治初年,樊瑩任河南按察使。當時黃河水多次泛濫決口,當?shù)匕傩毡黄攘麟x失所。樊瑩遂開倉賑濟災民,安置百姓。此后,他歷任應天知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職,政績頗著。弘治八年(1495)因病辭官,家居授徒講學。弘治十四年(1501)他受命撫治湖北鄖陽災區(qū),不久,升任南京刑部左侍郎。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景東衛(wèi)地區(qū)地震、大火等天災接連數(shù)起,貴州亦多災情,樊瑩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按云南貴州等地,彈劾鎮(zhèn)巡官失職之罪,罷撤不稱職官員1700人,還查清指揮吳勇虛夸災情、侵吞府庫錢財一案,聲名大振。不久樊瑩升任南京刑部尚書。 正德元年(1506)樊寶辭官還鄉(xiāng),誥封資政大夫。樊瑩在任時曾忤當權宦官劉瑾。樊瑩卸任后劉瑾乃借事誣陷他,削籍為民。樊瑩晚年,經(jīng)常在農(nóng)忙季節(jié)乘坐竹轎,令子孫抬行田間,他說:“非徒視稼,欲子孫習勞也。”劉瑾伏法后,樊瑩得以昭雪,贈太子少保、謚“清簡”。
近代詩人樊增祥 (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號云門,樊山,別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清朝同治六年(1867)中舉,光緒三年(1877)中進士。曾任陜西宜川、渭南等縣知事,江寧布政使等官職。樊增祥師從張之洞、李慈銘,常與二人酬唱。他是近代晚唐詩派代表詩人,自稱“生平以詩為茶飯,無日不作,無地不作”,留下詩稿達30000首。他早年喜愛袁枚的文風,繼而好趙翼,后推崇效法溫庭筠、李商隱、劉禹錫、白居易等文風。樊增祥詩主要以七律詩最多,他主張作詩要以清新為主,不能拘泥于某一宗派,而應博采眾家的長處。甲午海戰(zhàn)后,他接連寫了《有感》、《重有感》、《書憤》、《馬關》、《再閱邸鈔》等,痛斥清政府的賣國行為。他又擅長駢文與詞,駢文辭不艱深,舒徐自如,情味濃厚;詞作也頗為清麗。他的詩集有《云門初集》、《北游集》、《東歸集》、《涉江集》、《關中集》等50余種,后皆收入《樊山全書》。詞集有《五十麝齋詞賡》,亦收入《樊山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