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樊姓由來與濟源(5)

2013/9/23 17:54:20 點擊數: 【字體:

    四、遺跡名勝

    1、河南名勝

    曲陽遺址 位于濟源市西8公里的曲陽村和西官橋村之間,西距曲陽村400米,東距西官橋200米。溴水從西曲折東流,兩岸皆為廣闊田野。遺址東西長約240米,南北寬約210米,面積5萬平方米。其地原為高地。西官橋村在此興辦機磚廠時,從北向南取土,挖到近2.5米深,發現龍山時期的石斧、石鐮、石鏟、石杵、石鑿和陶鬲、陶豆、陶罐等殘片。陶片多為泥質灰陶,紋飾有粗和細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陽遺址中,還發現大量西周和春秋時的陶鬲等殘片,漢代的陶鼎、倉壺等類的器物及漢代磚室墓葬。1956年在取土中發現一大鐵鐘,上有銘文“陽樊東關”字樣,該鐵鐘于1958年大辦鋼鐵中被毀。據縣志記載,該地在東周時為一城池,稱為“陽樊”,周襄王以陽樊賜晉文公。

    曲陽湖  亦稱樊家湖、樊公湖。曲陽湖碧波蕩漾,風光秀美,坐落在國家級風景區王屋山景區腳下,水域面積近千畝。湖水清澈,岸柳婆娑,青山倒影,水天一色。湖面常有成群結對的白天鵝﹑鴻雁翩然游戲,各式游船蕩漾其間。水中嬉舟﹑岸邊垂釣﹑島上放歌﹑橋畔喁話﹑牧笛吹雨﹑漁歌唱晚,令人醉情山水,樂不思歸。 曲陽湖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燦爛。曲陽古稱樊國,為仲山甫采邑。《史記》所載“晉文公出陽民”的故事就發生于此;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此與宋華陽姊妹演出了一幕緋惻纏綿的愛情故事,留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的千古絕唱,曲陽湖因之又叫“愛情湖”。民間一年一度的 “相媳婦會”的古廟會從唐代即已開始,淳樸古風一直沿襲至今。

    舞陽樊噲墓  樊噲墓位于舞陽縣城北20公里馬村鄉郭莊村內。根據《舞陽縣志·古跡》記載,樊侯墓在舞陽縣城北三十七里魯奉保樊莊,也就是今天的華店(郭莊)。可知今天郭莊原名為樊莊。現在那里只存有一墓冢,長約50米,寬約30米。墓坐北朝南,墓前有一條長38米,寬7米的神道。神道旁立有石碑一通,是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知縣張穎和縣丞錢汝楫所立,上書“漢左丞相樊噲之墓”。背面鐫刻漢代班固撰寫的《漢樊侯銘》:“煌煌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興漢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碑額書為“漢室元勛”。在墓冢西面約250米處有一座“樊侯祠”,祠中大殿已毀壞,現僅存有配房1間,內藏歷代碑刻10余件。

    赤眉故城   赤眉故城位于南陽市內鄉縣城北20公里的赤眉鎮。城址東西長有450米,南北寬有20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城墻用夯土筑成。在城址內出土有漢代的磚瓦、陶片等文物。根據明代嘉靖年編寫的《南陽府志》記載:傳說赤眉軍領袖樊崇曾經率領軍隊駐扎在這里。城址南邊有一城門,是近代修筑。門額上書寫“赤眉古寨”4個楷書大字。

    新安縣千唐志齋——樊姓墓志  千唐志齋坐落于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是我國現存墓志石刻集中地之一。這里珍藏著自西晉以來歷代的墓志石刻1300多件,其中以唐代的墓志最為豐富,有1200余件。千唐志齋的原主人張鈁是河南新安縣人。他生前酷愛金石書畫,非常注意收集墓志碑刻,于1935年建此齋室將自己多年的收藏予以保存。這里也收藏有不少樊氏宗族的墓志。這些墓志中大都介紹了樊姓始祖、家支遷移、墓志主人生平等,為研究樊姓家族的變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樊玄紀墓志  墓志出土于洛陽,刻于唐咸亨元年(670)。碑高41.5厘米,寬41.5厘米。碑文用楷書,共21行,滿行21字。碑文記錄了樊玄紀的生平。根據碑文記載,樊玄紀是河南南陽人,他的父親樊頭是隋朝的官員。樊玄紀最初擔任桂州治安縣尉官職,后來改任交州府參軍。唐總章二年病逝,咸亨元年與妻范氏合葬在洛陽北邙。此碑剝蝕嚴重,并斷裂成兩塊。

    大周故新城樊太君墓志銘并序  墓志刻于大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碑高39厘米,寬39厘米。碑文用楷書書寫,共22行,每行22字。

    樊庭觀墓志  墓志全稱為“故京兆府宣化府折沖攝右衛郎將橫野軍副使樊公墓志銘并序”。墓志刻于唐開元十二年(724)。碑高665厘米,寬67厘米。碑文用楷書寫成,共33行,每行33字。

    南陽樊  墓志  墓志全稱為“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贊善大夫南陽樊府君(況)墓志銘并序”。此碑刻于唐朝貞元九年(793)。碑高52厘米。寬52厘米。碑文用楷書寫成,共31行,滿行33字。碑文記載,樊  是南陽郡人,其先祖就是周朝的仲山甫。碑文為樊況的從孫樊宗師撰寫,文筆流暢,是樊宗師早期作品。

    樊骃墓志  墓志全稱為“唐故南陽樊府君墓志”,刻于唐朝咸通十二年(871)。碑高35.4厘米,寬35厘米。碑文用楷書書寫,共19行,滿行24字。鄉貢進士王  撰文,徐珙書寫。碑文記載了樊骃的家世、子女及死葬情況。

    2、外省名勝

    樊姬墓

    樊姬墓位于湖北荊州城小北門外東北約4公里處,又名九里冢。墓葬封土高達10余米,墓周圍松柏肅立,郁郁蔥蔥。

    樊姬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夫人。據傳在她的勸諫之下,楚莊王戒淫樂、田獵,勵精圖治、勤政于朝,罷免庸臣虞邱子,啟用賢良孫叔敖,最終使楚國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唐代張九齡在《樊姬墓》一詩中對樊姬的賢能給予了充分的褒揚:“楚子初逞志,樊姬嘗獻箴。能令更擇士,非直罷從禽。”血山鎮陵塔  為“五塔鎮燕山”的五塔之一。此塔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南約3公里的血山村。始建于元中統二年(1261)。為方形三層塔,磚石結構,殘高7米,塔心室南面辟門,造型奇特,為易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秦將樊於期因得罪秦王嬴政,逃至燕國。燕太子丹待為上賓,在此山上筑樊館,讓樊於期居住。此山遂名樊館山。樊於期死后,樊館山即因樊於期血灑于此而改名血山,后人建塔于山上,以紀念樊於期。此塔三層,相傳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型無頂,象征樊於期遺體有四肢而無頭顱。

    湖北武昌樊山  又叫來山、袁山,因為坐落在武漢市武昌的西邊,也稱西山。武昌在三國時期曾經是東吳國都鄂州。樊山山勢奇偉,山上林木茂盛,景色怡人。相傳東漢末年吳侯孫權有一天率領群臣到郊外打獵,路上遇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攔住孫權的坐騎說:“我是漢高祖皇帝(劉邦)的大將舞陽侯樊噲的母親。我今天特意來見你是因為我知道曹操將要率領大軍攻打東吳。請你不必擔心,到時候我一定幫助你打敗曹軍”。老婆婆說完就不見蹤跡。孫權又驚又喜,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神仙,不禁望空再三拜謝。未過多久,曹操率軍20余萬南下,號稱83萬大軍,想要一舉消滅東吳孫權勢力。消息傳到吳國,朝野震驚。不少大臣主張議和,不敢與曹操大軍抗衡。孫權自恃有樊母神助,遂支持周瑜力排眾議,聯合劉備抗擊曹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權為感激樊母的幫助,就在山上建“樊母廟”來祭祀她,并更山名為樊山。樊山腳下怡亭旁邊有一石,石的形狀就像今天的沙發椅一樣,相傳漢朝大將樊噲曾率領軍隊在此渡江。因為候船時間較長,樊噲就背靠這塊石頭休息。后來人們將它命名為“靠背石”。

    樊敏闕及石刻  位于四川省蘆山縣沫東鎮黎明村(俗稱石馬壩)。闕及石刻建于東漢建安十年(205),為東漢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遺存,現存左闕、碑、石獸、石龜等石刻,為現存東漢石刻精品。后在其原址上建立四川蘆山東漢石刻館,對漢闕及石刻加以保護。樊敏,字升達(一作叔達),東漢蜀郡所轄青衣縣(今四川蘆山縣)人,生于東漢安帝元初六年(119),卒于東漢建安八年(203)。樊敏早年在青衣羌國任國丞10年,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
   
    樊敏闕原為雙闕,右闕在北宋時即已倒塌,現存左闕為近代修復。闕體呈西南向,由結構基本相同的主闕和副闕兩部分組成。自下至上分為座、壁、樓(斗拱層)、檐、頂5部分。自座以上,主闕由13層石料、副闕由7層石料仿木結構鐫刻疊砌而成。主闕全高5.32米,子闕全高3.31米。主闕為四阿式層頂,脊部作扁圓筒狀,脊頂刻有含綬雄鷹。檐蓋上刻圓條狀垅椽,椽頭刻瓦當,檐蓋下面刻日月星辰。樓部轉角處刻角神,正面刻有“哀牢夷九隆氏龍生十子圖”畫像,為漢代云南永昌郡古哀族的族源神話(《后漢書·哀牢夷傳》有載)。這種題材在漢畫中是非常少見的。此外,主闕樓下正中浮雕饕餮含蛇圖像,副闕正背面樓下分刻西王母和玉兔圖像,均為珍貴的漢畫像作品。樊敏碑立在闕后。碑身為整塊紅砂石雕成,高3米,寬1.26米,厚0.27米,置于一巨形昂首行進狀的石黿背上。為漢碑成熟期的巨型作品,以黿為座(龜趺)在漢碑中也為少見的特例。碑正面用篆書題“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碑文為漢隸書寫,共21行558字。碑文記述了樊敏祖籍、生平與從政經歷,對考釋東漢后期歷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此碑書法,結體豐茂,筆兼方圓,體極勻整,清代康有為稱贊它“虛和娟妙,如蓮花出水,如明月開天”,“為干祿書無上上品”。(《廣藝舟雙楫》)。自宋代趙明誠在《金石錄》中收載以來,歷代著錄此碑者達數十家。1988年樊敏闕及石刻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鄆城樊林 坐落在山東省鄆城西南2.5公里處,為當地樊氏祖塋,墓地翠柏森森,當地稱之為“樊林”。這里因葬有明刑部侍郎樊敬,明兵部和工部尚書樊繼祖等人而著名。樊林始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6),占地面積57.8畝。建國初期,墓地的石羊、石馬、石翁仲一應俱全。當時,墓地中墳丘累累,巨碑聳立,千余株柏樹蔭翳蔽日,微風過處,簌簌有聲。文革期間,樊林文物遭到嚴重破壞,近年其后代子孫又集資重修了樊林。1979年被公布為鄆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瑩墓  坐落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何家鄉樊家村境內的大尖山(又稱石人石馬山)南山麓,該墓坐北朝南,墓身凸起明顯,墓墩高約3米,墓道長約6米,墓前有石人石馬各—對,總占地面積約80多平方米,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墓屢次被盜掘,墓室已遭損害,后修復。為常山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瑩尚書坊 坐落在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樊家村內,系為南京刑部尚書樊瑩而立。通高6.50米,通面寬6.25米。該牌坊系木結構建筑,為四柱亭式木坊,每柱靠有條石兩塊,長方形柱礎,二根中柱間距3.65米。木雕簡單,局部已剝落。中柱木坊上刻有陰文草書“尚書”2字,左側題字“天順甲申進士樊溢清簡”,右側題字“大明嘉靖丙午(1546)重整”,下橫聯題字是:“口口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瑩,乾隆十六年重整”。該坊時代特征明顯,造型端莊古樸,是目前浙西地區惟一一座明代木牌坊。為常山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家大宗祠   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270多年。大宗祠位于浙江省常山縣五里鄉樊村,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是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宗祠共分為前、中、后三進。前進為戲臺和化妝室。墻體為開線磚漿砌。內建筑以雕刻精美的木頭、石條、石柱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戲臺的八卦井和一對獅子戲球。中、后進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無不體現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樊村最早立于清朝,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相傳本支太公狩獵,途中遇一黃虎,太公遂牽獵犬緊追黃虎,追到此地時黃虎忽然消失。太公眼見天色已晚,欲沿原路返回,但他心愛的獵犬卻徘徊此地始終不舍離去。太公環顧四周,發現此地風水絕佳,方才醒悟。于是筑屋于此地,繁衍后代。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這里就漸漸形成村落,村名為樊家。博龍溪貫穿全村。現有村民1700人,村中男性95%以上為樊姓。20世紀80年代改樊家名為樊村。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根在中原濟源站 2011-04-12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白姓:楚國公族的后裔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