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達
修武徐姓有3328人,居全縣姓氏第二十四位,為較大姓氏之一,其中,又以五里源鄉烈杠營村徐氏為望族,人才輩出,較為知名的有民國時期修武縣縣長徐景山、河南農學院教授徐文波等。2001年,烈杠營徐氏創修家譜。在編纂過程中,根據其族人代代相傳,經過多方考證,推斷出他們確系明代開國元勛徐達的后人。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順帝出身農家,少時與朱元璋為友。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隨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15年,徐達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當涂),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軍攻占鎮江(今屬江蘇)等地,戰果顯著,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后圍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俘張士誠及其將亡25萬,滅亡東吳政權,還師后封信國公。同年10月,徐達以征虜大將軍率軍25萬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順帝北走,元朝覆滅。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余勢力卷土重來,注重戰守,大力興修長城。徐達奉命主持重建居庸關,規制關城城周6.54米,高14米,以防蒙古騎兵突襲。3年后,徐達率軍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帖木兒,經一個月激戰,大敗元軍,論功升中書右丞相參理國事,改封魏國公。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功及筑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朱元璋曾為其撰聯云:“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也正因為功高震主,朱元璋深怕他今后會威脅自己及其子孫的江山社稷,逐漸產生了尋機殺害徐達的念頭。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徐達背上生了個大瘡,這個病不能吃發的食品。朱元璋聞訊,借關心徐達病情為由,派人給徐達送了只燒鵝。面對這只燒鵝,徐達先是吃驚,繼而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前思后想,為了保全家眷,只好在涕淚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之后全身潰爛而死。
徐達死后,朱元璋果然沒有再加害他的全家,并追贈徐達為中山王。但徐家對徐達的死因心知肚明,朱元璋的陰狠險惡令他們十分恐懼,于是就有一支徐達的子孫為避禍而隱姓埋名來到修武烈杠營村。今烈杠營徐氏祖墳有一座墓碑,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立,上書“曾祖耶耶四公之墓”,沒有通常墓碑上的名諱,且按世系推算,這位“曾祖”四公的年齡與徐達之孫相近,與徐達受害后子孫四處流散之史吻合。此外,烈杠營徐氏在明清時期曾是當地的顯赫大族,廣有田地,家蓄武丁,世代好武,這又與徐達的武將家世相照。由此推斷,烈杠營徐氏應為明代開國元勛徐達的后人。據烈杠營《徐氏家譜》記載,其自明至今已歷12世。【原標題:明代開國元勛徐達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