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果寺塔 (本報資料照片)
核心提示
一座塔,就是一段歷史累積起來的磚瓦。一座塔,就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匯編。相對于同時期的磚塔,勝果寺塔引以為傲的地方不多,但它有自己的特點,有不一樣的故事。
在修武縣城西南一角,有一處寶剎,名為勝果寺塔,北宋紹圣四年建,距今900余年。勝果寺塔位于勝果寺內,據載,先有寺后有塔,始建于唐,原有房舍72間,香火鼎盛。千年寺院,歷經風霜,唯勝果寺塔獨存。
勝果寺塔門東向,平面呈八角形,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均勻遞減,寬度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枋木結構的斗拱裝飾,玲瓏壯觀,塔心室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于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這種建筑結構有別于中原地區的一般宋塔,對研究宋代磚塔的建筑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而,整座塔的建筑風格既有唐時風韻,又有宋時特點,無論何處觀塔,都給人以向對面傾斜的感覺。
1963年6月,勝果寺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國家文物局撥款25萬元,縣財政投資40萬元,對勝果寺塔進行了保護性的維修。2006年6月,勝果寺塔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場政治紛爭
先有寺后有塔,那么,在了解勝果寺塔名的由來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勝果寺寺名的由來。
有人說,“勝果”一詞來源于佛經。據《大般若波羅蜜經》上說:“為得善人所樂勝果名有愧者,諸有愛樂勝業勝果,必亦怖于惡因苦果。”因此,“勝果”一詞是佛教用語,即殊勝之果,也即佛果。佛家講“因”和“果”,認為“聲聞緣覺之果不圓滿,雖然是果但不是勝果,只有佛果才是最圓滿之果,所以稱為勝果”。這一解釋有理有據。
又有一種說法,說是有位將軍在懷州一帶征戰,至修武獲勝,故建寺紀念,并取名為“勝果寺”。
前種說法雖感覺準確,但高深莫測,不易被廣大群眾接受。后種說法雖容易被人接受,但所謂的將軍人名不詳,不能為勝果寺塔帶來一定的神秘效應。因而,在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安史之亂”時,有人在長安城內得大銅鐘一口,該銅鐘制作精美,堪稱皇家寶貝。于是,有人便企圖北運獻給安祿山邀功,便于安祿山登得大寶后求得一席之地。于是,他們在孟津渡過黃河,行至修武縣方莊,不料被當地唐兵截獲。此事驚動了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傳下圣旨,將大銅鐘留在當地,并建寺院,御賜寺名“勝果寺”。后安祿山戰敗,勝果寺名至實歸。這種說法久傳不衰,修武縣博物館館長楊天亮也如是說。
勝果寺緊鄰修武縣護城河,這條河在當地也稱運糧河、預河,在歷史書上稱“御河”,為隋唐大運河中的一小段,在2008年申請“大運河遺址”保護時,勝果寺塔曾被列入其間。唐大歷年間“十大才子”錢起曾游歷于此,并留有名句詩篇。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揣測,自唐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勝果寺香火旺盛,北宋時,才有眾信徒建塔于內,稱勝果寺塔。
丘處機在此修行
在談到勝果寺塔的特點時,楊天亮說,勝果寺塔的塔剎為鐵質,上鑄有八卦、日、月、龍、鳳等圖案和修塔銘文。
為什么一座佛塔之上會有道家的八卦圖形呢?據楊館長介紹,元時,勝果寺塔得到重新修繕,而當時正處于“佛道合流”時期,道家在元時得以更快發展,在重修一些佛教廟宇時,就有了道家痕跡,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勝果寺一處佛塔。
對于一些人而言,丘處機或許只是金庸筆下全真教的掌門人,而對于歷史學家來講,丘處機是一個頗有建樹的道教思想家,其道家思想甚至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的丘處機贈號長春真人,生活于南宋、金、元爭雄之際,是著名的思想家、宗教家,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一生志行苦修,濟世救民,是振興全真的扛鼎人物,被譽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人”。
更難得的是,丘處機曾在修武留下了足跡。據傳,修武縣五里源鄉有一個“馬坊泉”,泉水自石下滲出,匯為巨池南流,為五代劉海蟾洗丹處。劉海蟾為五代時期著名道家,曾被尊為“八仙”之一,丘處機游歷于此,并揮灑墨寶。又聞,在現在的馬村區九里山處有一個洞,曾是丘處機帶領眾弟子修行的場所,后由于開山,洞被毀。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丘處機怎能不來勝果寺走一圈,登臨一下覽全城景色呢?
如今的勝果寺塔作為修武縣一處重要的人文景點,正煥發出新的活力,那些關于勝果寺塔的林林總總的故事幻化出了神奇的力量,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剎魅力無限。【原標題:勝果寺塔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