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起源
2013/9/24 14:17: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謝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據《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宗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后,抗議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興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憑據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致謝氏,史致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于謝姓的先祖來源,很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于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于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并非指神農自己,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兜弁跏兰o》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善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憑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為姓”?芍椎圩钤绲幕顒訁^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陜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成長,《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后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交界。《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陜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進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御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勞動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后發覺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出土了很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留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東西,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后。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于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后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后。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實在,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后。”《世本》是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年齡時諸侯醫生氏姓、世系、都會等。這是謝姓出于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憑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以為謝姓是黃帝之后。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肚G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云:黃帝后,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于謝國,黃帝之后,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后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后。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三、他姓該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于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贊美。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著名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由于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然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漫衍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后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同盟時代,后來由于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擊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包袱錢糧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領導下加入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后,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加入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后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贊美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里的草原風景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后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內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并賜谷兩萬斛!吨軙·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憑據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假如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么,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后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于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醫生貌之后,《姓氏考略》則以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以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后,這局部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后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準,可知他在本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于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于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尚穩定,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當獵射官或助郡軍,后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后北遷馮翊蓮勺(今陜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由于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本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后,委曲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度A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后仍然保留其大族職位地方。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的廣地面區。
由于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飾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后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后聽說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今后,謝氏世代承繼,成長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籠絡政策,實際上是認可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于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主座,也答應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成長。為了便于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莊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巖四周)者稱南謝,郡東應州(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后的隋唐王朝由于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后改為莊州。別的,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于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范疇,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驹瓨祟}:謝姓起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焦作市委統戰部 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