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遺民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
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共有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的始祖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禹陽的后裔建立了10個國家,第一個就是謝國。謝國的地域約在今河南南陽一帶。西周后期,周宣王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將其舅父、姜姓炎帝后裔申伯自山西、陜西移封于謝,建立申國,并派召穆公虎等大臣率領軍隊先行滅掉謝國,在謝國境內選擇新址,為申國建造了都城(在今南陽獨山附近)。
亡國后的謝國遺民,部分人被申國留下來作奴隸,多數人外逃。謝國遺民為紀念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形成中華第一批謝姓人。申國存在了100多年,約于公元前688年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申氏。原居住在申國都城謝邑(亦稱申城)的人,有申伯的后裔,也有任姓謝國的遺民,他們以邑為氏,也稱謝氏。這一批謝姓人人數較少,且比第一批謝氏晚形成約百余年。
早在西周后期及春秋時期,謝姓先民便開始從祖根地不斷向外遷徙,移居到信陽、羅山、汝南、太康及山東、湖北南漳、湖南永江等地。戰國時期,河南謝氏有一支溯長江西上,遷至四川涪陵、成都,后分徙陜西渭南。漢代,謝氏有遷入今云南、貴州者。至晉代,謝氏還分布于今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廣東、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
與此同時,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謝氏開始嶄露頭角。三國時陽夏人謝纘任魏國典農中郎將,其子謝衡在西晉官至國子祭酒(國家最高教育行政長官),于西晉末年因避戰亂徙居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其后代在此發展繁衍,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形成東山會稽派謝氏。謝衡的兩個兒子鯤、裒均在東晉做大官。謝鯤之子謝尚官至尚書仆射,無子,后繼乏人。謝裒有6子:奕、據、安、萬、石、鐵,均官居顯位,以三兒子謝安知名度最高。謝安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早年隱居始寧東山,游山玩水,直到41歲時才出來做官,孝武帝時官至宰相。當時,前秦符堅組織90萬大軍,大舉南下,企圖一舉滅晉。謝安運籌帷幄,指揮其弟謝石、侄謝玄、子謝琰等以8萬精兵御敵,在淝水大敗前秦軍,成為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謝氏4人分別被封為廬陵郡公、南康郡公、康樂縣公、望蔡公,謝氏同朝四公,顯赫一時。東山謝氏進入東晉士族的最高層,與瑯邪王氏并稱高門大族。
謝氏晉代入粵,是客家十大姓之一
東晉、南朝的200多年間,謝氏涌現出上百位著名人物,在諸多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隋朝改行科舉制度,謝氏同其他士族一樣失去了權勢,沒落為平民百姓,在隋、唐、五代長達370多年的時間里基本上與官場無緣。到了宋代,謝氏又活躍起來。從明代開始,謝氏再度呈現出崛起之勢。至近現代,謝氏已是群英薈萃,業績輝煌。
謝氏徙居海外最早者是南宋時的謝升卿,他改姓名為陳日,遷往安南,創建越南陳朝。其次是明代謝文彬等人分別到暹羅(今泰國)、呂宋(今菲律賓)。清朝至現代,有更多的謝姓人走出國門,飄洋過海,現主要分布于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僑居海外的謝氏,為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杰出人才。
謝氏大多數為漢族,同時還分布于壯、侗、瑤、白等少數民族及臺灣土著居民中。其中,白、壯、侗、布依族謝氏,系由川、黔一帶的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融入形成;瑤族謝氏系由漢族謝氏入贅及壯族融入形成;畬族謝氏系由瑤人演化而成;仡佬族謝氏系由其他族謝氏久與仡佬人雜居逐漸形成;滿族謝氏世居遼東,系滿族多字姓改成,也有一部分系漢族謝氏融入;土族謝氏系由謝加氏簡化而成。此外,謝氏還是客家十大姓之一。
廣東謝姓名人,有謝慧如、謝易初等。1913年,謝慧如生于潮安縣官塘鎮白水湖,14歲赴泰國,初在東北部的坤敬、萬沛、挽賁等地從商;先后擔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執委、永遠名譽主席,泰國潮州會館副主席、名譽主席,天華醫院名譽董事長等職。
謝易初(1896—1983年)澄海人,原名謝進強,外砂鎮蓬中村人,愛國華僑、實業家。1922赴泰打工,后集資創辦正大公司,經營菜籽、飼料,幾經艱苦創業,發展成為正大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圖騰
謝姓圖騰。謝姓人起源于遠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獵為生,尊奉弓箭為圖騰。“飲血茹毛”。發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樹葉吃野果息巢穴”進入“狩獵”,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稱“白羽城”,至今尚有遺跡存世。【原標題:廣東謝姓源于河南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