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十八位姓氏,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最有影響。當今崔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34%,總人口大約在420多萬。
崔的名義和圖騰
崔,春秋時為齊國的邑名,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崔的本義是高大,從山,隹音。隹,在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是一只短尾鳥之形,凡短尾的鳥都稱隹,這是隹的原義。古代山東地區主要生活著崇拜鳥、以鳥為氏族原始圖騰的東夷部落。崔的原義或來源于一種棲息于山下的大型鳥類,可能是一種野山雞。善于捕捉此野山雞的氏族稱為崔人,其居地稱為崔,后來在崔地建立了城堡,崔人當以野山雞為其氏族原始圖騰。
崔姓的起源與演變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岳,虞夏之際,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古城在今河南南陽西面。呂國歷經了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后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子望,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大功,周初被封于齊,國都山東臨淄,為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太公之子丁公繼位齊國,丁公的長子名季子,他不愿意做國王,讓位于其弟叔乙,叔乙成為齊國的第三代國君。季子則食采于崔邑,古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其后遂以崔為氏。姜姓崔氏的歷史有3000年,以姜子牙之孫季子為其始祖。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族比較單純的群體,從唐朝開始,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的崔姓朝鮮人不斷進入東北地區,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從未中斷過,目前崔姓仍為朝鮮和韓國的第一大姓。進入中國的朝鮮人除形成了中國朝鮮族外,一部分漢化為漢族,一部分成為滿洲八旗的滿族崔姓。清朝中葉后,滿洲八旗的崔佳氏族集體改為漢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后來成為東北地區的漢族,近代東北地區的漢族崔姓的興起,主要的原因是朝鮮人和滿族的漢化。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陜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占崔姓總人口的24.6%,為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入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陜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
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陜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25.4%,居住了大約71%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陜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