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1、源于羋姓,出自周朝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地名為氏。
著名的漢朝姓氏學家應劭在《氏姓》中記載:“麻氏,齊大夫麻嬰之后,漢麻光為御史大夫,又麻達注《論語》。”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中國安徽碭山),其后代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麻氏。
2、源于地名,出自戰國時期秦國麻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時期秦國的都城咸陽附近,就是今陜西省咸陽市的涇陽縣。春秋時期,晉、秦兩國在麻邑爆發了著名的“麻隧之戰”。
秦國經此麻隧之敗,數世不振,已不再構成晉國西鄙的大患。晉國在麻隧戰勝秦國之后,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又轉而全力制楚。晉厲公終于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戰”中戰勝了楚國,實現了晉景公重建霸業的愿望。麻隧,在此戰之后出名,有居于該地之民遂以地名為姓氏,稱麻隧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麻氏。
3、源于地名,出自漢、唐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都城固麻,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固麻,是漢、唐時期朝鮮半島上百濟國的都城稱謂,不是具體地名。百濟國不論哪一朝代將都城建在哪里,皆稱都城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濟傳》中記載:“百濟國,號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魯,如中國言郡縣也。”
自建國始,百濟國即不斷遭受北方高句麗國的強大壓力,龜縮于朝鮮半島東南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百濟國在倭奴國(日本)的援助下開始北進,并將固麻自慰禮城(韓國忠清南道牙山市)移往漢山(韓國京畿道廣州 ),于東晉咸安二年(公元372年),開始遣使東晉王朝。
到了唐朝時期,百濟國則幾乎是每年必派使節進貢,由于其交通對象多屬中國南朝系統,故百濟文化富有濃厚的南朝人文遺風,而南朝文化之精華在佛教,故佛教亦成了百濟文化的中心。在百濟滅亡之際,百濟國著名的大將軍黑齒常之非常景仰唐軍大將蘇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為大唐王朝的著名將領,忠心耿耿,功勛卓著,后被奸臣周興誣陷,死于武則天的獄中。隨黑齒常之投降唐軍大將蘇定方的百濟兵將中,有以故國都城稱謂為姓氏者,稱固麻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麻氏、固氏,世代相傳。
4、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降麻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史籍《翰林志》中記載:“唐中書,用黃、白二麻為綸命,其后翰林專掌白麻,中書獨用黃麻。” 綸命,就是天子的詔命,分別書寫在黃、白兩種麻紙之上。降麻官,是歷史上一種官制的俗稱,出自唐朝時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書儀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
白麻不僅是一種書儀形式,還是一種特權制度,是皇權與相權斗爭由隱而顯的政治產物。隨著皇權的日益強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廢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綱獨攬,白麻制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一特殊的術語亦隨之迅速消失。在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剝麻、貼麻、押麻、麻三剝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別稱為姓氏者,皆稱麻氏。
5、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經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馬之后裔姓麻。遠在金國時期,就大同人麻秉彝為兵部尚書。到了明朝時期,回回“麻氏多將才”,故有“東李(鐵嶺朝鮮族)西麻”之譽。在山西大同任參將的麻祿家族中就有麻錦(宣府總兵官)、麻貴(寧夏總兵)、麻承恩(大同總兵)、麻承詔(寧夏參將)及“第承訓、承宣、承宗皆官總兵。”這些回族將領的后裔子孫皆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北地區。
6、源于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壯族方音mà,壯語本意為“犬”,是一支以犬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標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個旁別分支,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該氏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以諧音漢字為姓氏,漢稱就是麻氏。
二、遷徙分布
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四川省的涼山州西昌市、成都市,陜西省的陜北、關中、蒲城縣、寶雞市, 甘肅省的漳縣、崇信縣,河南省的新鄉市、濮陽市、洛陽市、偃師縣、項城縣,山東省的兗州市、昌邑市、東阿縣、臨沂市、沂南縣、諸城市、膠南市、濰坊市安丘縣、萊西市、鄒平縣,江蘇省的淮安市盱眙縣,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遼寧省的朝陽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興市、濱州市、紹興市嵊州市、縉云縣、臺州市、麗水市、玉環縣、寧波市北侖區、寧海縣、上虞縣、義烏市、樂清縣、溫州市,重慶市的江津區、萬盛區,云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江南區、寧明縣,吉林省的大安縣、永吉縣,河北省的遵化縣、定州市,貴州省的松桃縣,湖南省的懷化縣、桃江縣,安徽省的阜陽市、宿州市肖縣,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后置郡。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懷來縣一帶。
2、堂號
金紫堂:宋朝時有麻希孟,年90歲。當時太宗召見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許多建議,多被采納。后來太宗賜給他金(當官的印)紫(印上的帶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辭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榆蔭堂”等。
四、歷史名人
麻 秋:后趙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東將軍,筑城駐軍,人稱麻城,性暴戾殘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嚇日:“麻胡來了。”啼聲立止。
麻 貴:明朝將領,回族。大同右衛人,宣府副總兵麻祿子。嘉靖中,隨父征瓦剌,累立戰功。以都指揮僉事,充宣府游擊將軍。隆慶中,遷大同新平堡參將。萬歷初,遷大同總兵官。十年(1582年),充寧夏總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彈劾,謫戍邊。次年復起用,為副將,因累御蒙古貴族侵擾有功,升至寧夏總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備倭總兵官,赴朝鮮擊倭寇,數戰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鎮遼東,敗蒙古泰寧等三衛的侵襲,后因病退職。麻氏家族多將才,與鐵嶺李氏被譽為“東李西麻”。
麻九籌:宋朝人,有神童之稱,通曉經典,為文精密奇健。他勤奮好學,博通五經,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文字。為了研究易經,他熟讀邵堯夫的《皇極書》。后來研究醫學時,他又習讀張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詩詞工致豪壯。著有《知幾文集》。
麻居禮:唐代畫家。善畫佛像,聲跡甚高。蜀州圣壽寺八難觀音畫壁一堵,即其手筆。
后趙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詩人麻溫其,宋代有學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詩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參將麻祿。
麻云漢:號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畫有蕭疏之致,一時稱名筆。
麻俞寶:字作盈,為人正直,素無偏斜,犁云鋤雨,創業成家,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從縉云沐白村遷居于永邑白巖山洋溪口(楊溪口)居住。
麻姓宗祠通用對聯
〖麻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上谷望族;
大同名流。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麻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明代嘉靖大同參將麻祿。大同右衛人,因戰功顯赫,擢為宣府副總兵,其子麻錦從父行陣有戰功,為千總。后官至宣府總兵官。
上谷世澤;
金紫家聲。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麻希孟。太宗召天下高年,希孟年九十,趨便殿。賜金紫,授工部侍郎,皆辭不受。
功垂圣學;
道重師尊。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易州人麻九疇,字知幾,幼年時有"神童"之稱,博學,通五經,尤其長于《易》和《春秋》。正大初年,特賜進士,官至應奉翰林正字。他對算數、卜筮、醫學也有研究,文章精密,又能寫詩。下聯典指北宋臨淄人麻仲英,七歲時能寫詩,博學而品行高尚,很受鄉人尊重,即使遇到荒年,盜賊也不到他家去。后來,應朝中征召任國子助教,不少學者都尊他為師。
仲堂季廉;
永吉清操。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兵部主呈麻秉彝,字仲常,臨晉人。性純孝,舉進士,歷官岳陽縣令,有能聲。下聯典指明代御史麻永吉,慶陽有。由庶吉士為御史,終湖廣按察使,以清操聞名。
妥注論語;
仙游瑤池。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麻達事典。下聯典指神話中的麻姑修道于牟州東南姑余山。【原標題:麻氏姓氏源流與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