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陳氏:七世榮華煙云淌(下)
2013/9/25 9:38: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一直韜光養晦的司馬懿趁曹爽隨皇帝曹芳去洛陽南郊謁陵之際,發動政變,率軍切斷歸路。陳泰勸說曹爽接受了交權條件,故司馬氏一直視陳泰為有功之臣。此后司馬氏控制朝廷,為了避開朝廷中的斗爭,陳泰又主動要求外出任職。他被調任雍州(今陜西關中及甘肅東部)刺史,處于對蜀作戰的前線。
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陳泰先后都督雍、涼州(今陜西、甘肅一帶),及淮北(今安徽)諸軍事,多次打敗蜀國大將姜維,擊退吳國丞相孫峻入侵。隨后陳泰官至尚書左仆射(宰相)。當時人們將陳泰與其父陳群比較,認為在學問造詣、教化天下方面,陳泰不如其父。若論練達世務、建功立業,則還超過他父親。
甘露五年(260年)皇帝曹髦被司馬昭親信賈充的部下所殺,司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們商議解決辦法。陳氏兩代深受曹魏知遇之恩,作為官四代的陳泰血脈里流著先祖的公正,又少了點隱忍與機變,于是他在朝堂上耿烈發言:“只有殺掉賈充,向天下人謝罪。”司馬昭暗示這位發小:“能不能找一個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陳泰愈加血性:“只有殺比賈充位高者,不能找比他位低者。”司馬氏不理睬。不久陳泰去世,據說是因哀痛嘔血而死。陳泰死后追贈司空,謚穆侯,其支系名位逐漸衰微。
第五代:正直陳凖
陳泰一枝衰微后,他的堂弟陳佐一系開始擔起家族擔子。陳佐(陳諶孫子,陳泰堂親)官至青州刺史,陳佐弟弟陳坦,官至廷尉(九卿之一,司法最高長官)。
陳凖(?~300年),陳佐子。早年時待在老家潁川,就有賢名傳于四方。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官至中書令(掌握機要的近臣)。此時正值著名的矮黑丑狠辣皇后賈南風擅權,皇帝司馬衷是個弱智,諸王虎視眈眈。
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年)氐人齊萬年反叛,關中震蕩。負責指揮戰事的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等雍容驕貴、不任軍事。陳凖不顧危險,多次指斥兩位王爺,并薦舉由大將周處、孟觀指揮作戰,但其意見未被采納。隨后梁王報私憤致使周處寡戰而死,朝廷方才接受陳凖建議,改派孟觀督師征討齊萬年,并取得勝利。
永康元年(300年)十二月,在趙王司馬倫暗地里煽風點火下,皇后賈南風廢殺太子司馬遹([yù];義:遵循),舉朝憤懣。司馬倫與其智囊孫秀立刻聯合宮禁中下層禁衛發動政變,廢殺賈后及其親黨,控制京畿。陳凖坐等被報復,但司馬倫不知是何目的,卻以剪除賈黨有功為名,封賞對頭陳凖為海陵公。
數月后趙王倫陰謀篡奪皇位,下偽詔奪淮南王司馬允(晉惠帝兄弟)掌握的部分兵權。29歲的司馬允當場拒詔,率左右七百余人攻打趙王倫的相國府。陳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勸弱智晉惠帝派人打出督戰的令旗白虎幡,以便用皇帝名義瓦解趙王軍。孰料執幡的伏胤是個勢利小人,半路上被趙王兒子收買。賊膽奇大的他居然敢假傳圣旨,在司馬允跪地接詔時將其斬首,淮南王軍隊反而被瓦解。死里逃生的趙王倫不知其中緣故,還以為陳凖有功,掌權后提升他為太尉,錄尚書事,改封廣陵公。此劇情宛如影視劇,令讀者都不知該為陳凖哭,還是為之笑。不久陳凖病死,謚號為元。
在陳凖及其后,陳氏家族領袖的支系雖然發生轉移,但其內部始終保持孝順和悌的氛圍,兄弟姐妹之間友愛互助。對比陳氏,歷史上有著無數反面典例。比如陳凖逝后73年,北伐英雄、軍閥桓溫將死,委派追隨他南征北戰的弟弟桓沖統領部下。桓沖此人溫良敦厚,又具備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在桓溫死后必將驚天波動的時局中,是守護家族的天賜人選。但是桓溫世子桓熙和弟弟桓濟不服,這倆蠢貨竟然想謀殺親叔叔。桓沖得知后,秘密逮捕兩人,奏請桓溫幼子桓玄繼嗣。
此事件中,桓熙、桓濟這倆兄弟所想很簡單——這天下,是我老子打下的天下,叔叔你不過是跟著沾光,如今你憑什么領導我們?這想法貌似合理,其實愚蠢至極——世上精英享受的資源,莫不是從其他人手中爭來的。第一代精英去世,如果沒有干練之輩接力,則迅速被其他對手重新分配。這資源若是大至如一個國家,動輒就是滅門的慘劇。還分什么我的少了、你的多了,他偷拿了?
翻翻史書,讀者可見世上有多少這種破事。好不容易一代英雄打下江山,就有幾個不明事的小兔崽子蹦出來胡鬧,一大家子跟著玩完。單單是西晉滅亡后五十年,就相繼有前趙劉氏、后趙石氏、成漢李氏三個皇族在老王晏駕后兇殘爭奪利益,胡砍亂殺,帝國隨即被對手攻破。劉氏、石氏兩個家族所有成員全部被殺,絕門絕種。李氏余下一點血脈,當了成天朝不保夕的俘虜。
家中賢者在位,方可保安穩。如桓沖執家,桓熙、桓濟無非多一點少一點。如果桓熙這倆無能之輩真弒叔成功,那桓氏馬上就會集體淪為對手死囚。從一個家族,到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個國家,在此處不可不沉思,凡不團結者必崩盤。
賢人做事不貪戀利益,要看大勢所在。以錢財名譽為身外之物,用的活,團結周鄰。這樣的人可謂豪杰;做事細慎周密,謀事必盡全力,幾乎無有不成,這樣的人可謂俊杰;有明確志向,有必勝信念,有知人知事之明,遭挫敗而始終昂揚,這樣的人可謂雄杰。為人須看齊三杰,莫狹隘無聊,為些蠅頭蝸角胡鬧。
第六代:亂世陳眕
陳眕(【zhěn】義:克制),陳凖子。賈后專政時,其外甥賈謐最受驕寵。賈謐喜好文學,當時洛陽名門豪族子弟石崇、潘岳、陸機、劉琨、左思等二十四個人與之過從最密,號為“二十四友”,陳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友”才氣很大,存詩數量占了西晉文士詩歌總量的一半。他們經常在一起宴游題詠,元康六年(296)時的“金谷雅集”更是蔚為文壇一大盛事。
經過“八王之亂”的幾次變異,“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歸宿也各不相同。永興元年(304),陳眕任左衛將軍,當時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今河南安陽)以皇太弟(帝位第二繼承人)、丞相身份遙控朝政。東海王司馬越聯合陳眕,要求晉惠帝免去成都王穎的皇太弟身份,復立惠帝養子司馬覃為皇太子。同時他率軍十余萬,護持惠帝御駕北征成都王穎,討伐大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被成都王擊敗,惠帝被扣鄴城,東海王退回山東根據地,陳眕則奉太子覃退守洛陽。
不久,匈奴族劉淵、羯族石勒等勢力興起,天下大亂。內訌后元氣損耗殆盡的晉軍,在胡族進攻面前不堪一擊。懷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許昌,最后洛陽也被攻破,陳眕敗退江東。此后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恥辱悲慘時期:30歲的晉懷帝、18歲的晉愍帝相繼被俘后,被迫穿青色奴仆裝束為胡族王將一一斟酒,而后被殺;司馬皇族、王侯大臣如豬狗般一次次被胡兵驅趕屠殺;在一次戰役中,西晉20多萬軍民被劉淵部將王璋一把大火燒死,并作為軍糧“食之”……
東晉立國后,在元帝、明帝間陳眕還歷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死后謚凱。
第七代:先鋒陳逵
陳逵([kuí] 義:通各方的道路),字林道,陳眕子。為人文雅而有風采,以清純敏睿知名。東晉成帝咸康七年(341年)為給事黃門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為西中郎將,領梁、淮南二郡太守,鎮戍歷陽(今安徽和縣)。
從上述悲慘事跡中,你可以了解忠義陳氏對于胡族殺戮中華子民有著怎樣的刻骨仇恨。陳逵一生兩度作為東晉北伐軍的先鋒,沖鋒在第一線。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六月,后趙殘暴皇帝石虎死,北方大亂,陳逵受權臣桓溫指派,第一時間躍馬前線,兵不血刃攻占壽春城(今安徽六安市)。七月,征北大將軍褚裒(禹州人)領軍三萬北伐,因部下不受節制,大敗而歸。
公元352年,中軍將軍殷浩(河南西華縣人)再度北伐,陳逵擔任前鋒。開始進展順利,北伐軍先后攻克許昌、洛陽等重城,但殷浩大軍接連遭到叛徒反水,本已功成大半的北伐復又失敗。嘆彼時北胡熾盛,南朝內訌不斷,雖一線之隔,而陳氏終不能返還故土。
陳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當時人們將他和謝安、謝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長行草,其書法有羲獻之風。陳逵襲父爵封為廣陵公,死后追贈衛將軍。
陳氏后裔
晉王室南遷之后,潁川陳氏大部分隨之而去,繁衍生息后子孫漸布曲阿(江蘇丹陽)、長城(浙江湖州)、江蘇盱眙、江西安福等地。其子孫陳霸先更是開創南朝陳氏政權,子孫遍布江南各地。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開發漳州,其子孫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主要支派。明清之后,潁川陳氏陸續進入臺灣、東南亞等地。隨著我國國門的開放,潁川陳姓更是同中華民族一道進入世界各地,成為海外華人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在陳氏故土潁川郡,未東渡的部分陳氏余脈,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采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也一直列為潁川首姓。自陳霸先“自云漢太丘長陳寔之后”以來,天下陳氏大都以潁川為祖。
在陳軫徙潁川后居住的今禹州市火龍鎮老官陳村,每年陰歷七月二十六仍然舉辦著為紀念陳軫而生的古剎大會。明洪武年間有陳姓移民從山西洪洞遷到河南鈞州,官吏按姓氏也安置于此。解放后,文物部門曾于附近搜集到“潁川侯陳軫故里”等墓碑,印證著“潁川陳氏”的淵源。當今禹州陳氏仍為大姓之一,境內以陳姓命名的陳氏聚居村落達23個,全市陳姓人口約3萬多,位居全市大姓第七位。
煙云流淌
潁川陳氏由漢末至魏晉,子孫歷十余世顯貴,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之一。當我們從局外俯視這片厚重,你隱然可見一些人生規律在閃著亮光。比如陳氏之崛起,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合力。
天時:兩漢時期主要以察舉和征辟作為選官的方法,通過鄉閭清議的方式來看其是否符合經學與德行的標準,再行任命。自東漢末期,百余年間割據戰亂不斷,中央威權掃地。各地大族左右鄉閭輿論,出現累世公卿,控制地方勢力。以至于到了曹丕時期,為了拉攏地方大族支持魏政權,不得不實施“九品中正制”,此舉直接催使士族誕生。之后200多年的亂世之中,歷屆中央政府始終無力解決這一問題。這些背景正是陳氏能夠連綿七世為高官的制度基礎。
地利:潁川郡置于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今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共12縣。東漢時一度轄縣17個。其自設立以后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經濟發達、人才匯聚、交通便利、教育良好,在全國都有眾星捧月的影響力,容易培養與選拔人才。到了漢末魏晉時期,士族間互相結盟,使陳氏、荀氏等潁川頭面人物擰成了一股繩,發揮著空前絕后的影響力。
人和:史界泰斗錢穆曾在《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系》中指出賢父兄子弟對于士族門閥形成的重要意義。其實在東漢末年,黨人領袖李膺等人的學問、聲名比起陳寔毫不遜色,而且官職更高。但是其后代子孫聲名不顯,隨即湮沒無聞。陳氏則保持著穩定的前進局面,子孫奮進、低調、穩健,一代連綿一代,使史書為之傾倒筆墨立下傳記。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相互作用,使潁川郡、陳氏兩個關鍵詞閃爍在歷史畫卷之上。但如果沒有陳氏,潁川郡也必憑借其文化、政治、教育、經濟、交通中心的地位,涌現出其他姓氏躍上歷史舞臺,不過可能其他家族難有如此久遠的生命力。相反,若是陳氏沒有天時、地利的助力,也依然能創出一片天地,只是格局可能會受到限制。天時地利人和齊備,則會出現所謂“風云際會”的局面,執事者擁有一番轟轟烈烈的作為。
不只是在潁川,在任何地方這規律都在反反復復地播放著。白手起家的一代靠毅力智慧福緣創下基業,為子弟提供平臺鍛煉。其中或有佳子弟不斷進步強大,如果其天賦與時代趨勢相符,比如知兵善謀者于亂世、能文擅墨者入科舉、精明大氣者弄經濟,則往往能借勢而起,帶領家族站在時代前沿。之后便是性格決定命運:家族領導人性格的或豪膽果敢,或樸質堅毅,或油滑膽怯,或狐疑寡斷等等,決定他的命運如何,也決定著這一大家族的走向。若能再次堅挺下來,家族影響力已經根深蒂固。但至三、四代時,大多數這樣的家族因子弟安享舒逸,而逐漸被其他角逐者追趕,乃至衰敗。再過若干年,這已花開葉散的一脈中難免有個別心志強、天賦好、福緣好的家伙再度白手起家成功,歷史再次按下循環播放鍵。【原標題:潁川陳氏:七世榮華煙云淌(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市委統戰部 20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