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末期,在至少四百年的時光中,華夏政壇充斥著潁川人的身影,摩肩接踵,揮斥方遒。其中“陳、荀、褚、庾、鐘”五大潁川家族作為典型代表,陸續(xù)在漢末魏晉亂世中發(fā)展壯大,成為數(shù)代政權不得不依靠的棟梁。
在潁川五大家族中,陳氏居于首姓地位。自東漢中后期,出身貧寒的陳寔以名士入仕,謹修德行,成為清流領袖。之后歷經(jīng)陳紀、陳群、陳泰、陳凖、陳眕等六代,陳氏子弟積極投身政治,運用靈活手腕,通過聯(lián)姻,依靠汝潁集團,占據(jù)歷史舞臺的顯要位置。
可在永恒靜默的時間面前,這三百年搏浪不過是兩眨眼。一眨眼間,七代陳氏子弟各與命運節(jié)點相撞,變化綻放,生出煙云浩淼;另一眨眼間,無盡榮辱歡悲皆煙云淌散,一切返還原點。這使人不禁憶起馬克思曾說過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世上一些人天賦能力心志較強,一些人有機遇走得遠些,一些人有條件傅粉施朱。當洗去浮華,眾生無高下,不過是生活。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后,找到舜的后人媯滿,封為十二諸侯之一,建立“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其子孫有以國為姓者,即成陳姓。 春秋時,媯滿十世孫陳完在一次政變后逃至齊國,改姓田。陳完五世孫田乞任齊景公時期的大夫,發(fā)動政變掌握大權,得以世代為宰相。公元前404年,田和奪取齊國政權,自立為齊太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齊國滅亡。齊王建的兒子田軫([zhěn],意為古車底部橫木)當時在楚國任宰相,被封為潁川侯。滅國后舉家遷入潁川(今禹州城西北老官陳村),恢復故姓,改稱陳軫,成為潁川陳氏始祖。隨后,陳氏在潁川附近開花散葉,子孫遍及各縣。
第一代:多面陳寔
舜、媯滿、陳寔是天下陳氏的三節(jié)源頭。可以這樣說,陳氏壯大于潁川,潁川陳氏發(fā)跡始自陳寔([shí],同實)。
陳寔(104—187年),陳軫十世孫,生于潁川許縣(今長葛市古橋鄉(xiāng)陳故村)。昔日的王侯之裔歷經(jīng)三百年,至陳寔時已淪為一介貧民。作為白手起家的始祖,陳寔的人生呈多面性:他喜歡讀書,是四海敬服的名士,在關鍵時刻勇于站在抗訴惡勢力的前沿;同時他又是個圓潤干吏,領導欣賞他,太監(jiān)抬舉他,老百姓們也敬服他是位公正長者。
自嬰童起,陳寔就顯現(xiàn)出沉穩(wěn)的氣質,哪怕做游戲,伙伴們都聽從于他。少年時他當縣小吏,做事任勞任怨,又有志好學。縣令鄧邵賞識其才華,讓他去太學讀書。這期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縣里發(fā)生殺人案,同縣楊姓小吏不曉得是不是妒忌陳寔,莫名其妙地把隱居在陽城山讀書的陳寔抓了。時為東漢順帝時期,國政混亂,司法黑暗,陳寔少不得在獄里受一番折磨。后來陳寔混出頭,做了郡督郵(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xiāng),宣達政令兼案驗刑獄等)。酷愛熱血王子復仇劇情的群眾們眼巴巴地等著看楊姓小吏倒大霉,結果這小子始終活蹦亂跳,健康活潑。后來大家才知道,是陳寔悄悄拜托縣令不要傷害楊吏,甚至還要善待他。史書記載:“遠近聞者,咸嘆服之。”
之后,陳寔又任郡功曹(郡太守主要屬吏,管人事,參預一郡政務)。中常侍(太監(jiān)頭兒)侯覽拜托太守高倫提拔熟人,高倫簽了政府檄文任命此人為文學掾(類似教育局長)。陳寔知道此人不堪重用,于是私下收回任命書,去見高倫說:“此人不堪用,但侯大太監(jiān)不可違。請允許我以個人名義推薦他,不能讓罵名玷污了你的清譽。”高倫從之。隨后地方上都怪罪陳寔:“你怎么推薦了這么個東西?”陳寔始終不辯解。高倫后來升任尚書,在送行宴上,他講解了原委,并嘆說:“此事原本該怪罪于我畏懼強權,可陳寔是個賢士,把責任留給自己,將好事歸于上司。”史書記載:“聞者方嘆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47歲的陳寔任太丘(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陳寔不僅德冠當時,學問也非常好。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王烈、管寧、華歆、邴原等名士都曾向他問學,他亦成為當時名士之首。只是后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里。
公元166年,在太監(jiān)與士大夫的斗爭中,李膺等二百余士人受誣下獄,62歲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入獄。第二年遇赦得出。此事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在人們心中“陳寔”二字漸坐神壇。
公元168年,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任用陳寔為掾屬。期間,陳寔老鄉(xiāng)、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一郡皆至吊喪,唯獨名士不恥其邪惡跋扈,滿城冠蓋沒去一個,但陳寔獨往吊唁。隨后,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失敗,宦官發(fā)動第二次“黨錮之禍”,死徙廢禁達六七百人。但張讓卻幾次寬免了參與共定計策的陳寔。
陳寔隨后回家隱居。在鄉(xiāng)里每遇爭訟,他總能秉公處理,向當事人剖析利害曲直。以至于人們發(fā)出感慨:“寧去衙門為刑罰所加,也不在陳老面前丟臉。”縣里的矛盾訴訟為之減少,風氣一新,陳寔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著名的“梁上君子”典故就源自于他。
讀到這里,陳寔鮮明的特點呼之欲出。一方面,他官做的不大,大部分歲月是在縣、市、中央政務機關做具體執(zhí)行的秘書長,但他聲望極高,所結交之人,如李膺、房植、李固等皆是高官。其名聲已經(jīng)構成了潛在的政治資本,在“察舉制”的選拔制度下,更對選舉官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無疑給他們及其子孫增添了政治籌碼。另一方面,出身底層的他做事務實。當屬下,他能為組織、上司分憂;當官吏,他治下民眾感其恩德;甚至面對大肆屠殺士人的宦官集團,他也游刃有余。同時有意思的是,實用的陳寔確實又謹修德行,才華高絕,內心慈祥。這樣的人,使人不能不嘆服!
黨錮解除后,大臣們都紛紛推薦陳寔,朝廷也多次以最高官爵相召,但他都推辭了。公元187年,陳寔病逝于家中,享年84歲。各地趕來吊祭的有三萬多人,送殯車千輛,披麻戴孝者500多人,大將軍何進也遣使出席,為之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蔡邕為之撰寫碑文,并將他的圖像張?zhí)俪牵瑯錇槌袄裘駥W習的道德典范。后又追封為潁川侯,欽賜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