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盧姓源于河南盧氏之一遠古盧氏盆地是人類發祥地
2013/9/29 10:29: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現,其間經歷二百多萬年,人類使用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在我國,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化石已有多處發現,有的還同時有文化遺物出土,重要的元謀猿人、益田猿人、北京猿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柳江人、山頂洞人等,以化石為標志的古人類也應該有盧氏人。
195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的周明鎮教授偕10余名專業工作者抵達盧氏,在橫澗鄉營子村王家坡(原名孟家坡)發掘三個多月,所得化石達30余種,其中盧氏跗猴化石系國內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原始靈長類動物的珍貴標本,現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有模型展出。此外,如盧氏兩棲犀、洛河盧氏兔、洛河中獸等均有重大研究價值,周明鎮教授在(建國三十周年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一文中說“建國后這三十年,晚始新世哺乳動物方面最重要收獲之一,應是盧氏動物群的發現與研究”。1979年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童永生,王景文抵盧,在沙河鄉薛家溝的紅土坡上發現六角獸(即尤因塔獸)頭骨化石,經鑒定,為地質第三紀,距今四千多萬年前形成的化石,世屬罕見,后曾和中國恐龍化石一起送住日本四個城市展出。1985年冬,此二人再度抵盧,在沙河鄉張家村薛家溝和城郊鄉小灣村的龍骨窯發掘出了5個獸頭化石,在此前后,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季楠、劉家聲、王尚尊以及省博物館的郭天鎖、省地質局研究所的姜嬡、王德有相繼到盧氏進行考察與發掘工作,均取得較大收獲。在1984年至1985年3月進行文物普查中,縣內共認定化石點40處,其中,面積較大藏量豐富的9處,所選出的四片“盧氏智人”頭骨,兩枚牙齒化石,經中科院古人類學家鑒定,系更新世晚期智人化石,距今約十萬年以上,這些化石作為古人類極為罕見的遺骨,現已列為國家一級晶,被珍藏在中國科學院,它表明十萬年前古人類就在盧氏盆地活動,中華民族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也不過占它二十分之一。這些已具備了現代智人的古人類,成為古人與現代人之間的過渡,也就成為今天“盧氏”人的遠古的祖先。
智人活動的地區位于洛河盆地的下部,河陽河陰均有,背倚山嶺,下臨平川。在智人化石出土的層位中,伴有其它動物化石的發現,而它們的“年齡”則大為提前。古生物活動表明,今天豫西地區的山巒地貌,約形成二、三百萬年以前,它與人類始祖出現的時間大體相當。古人類在這一地區的活動時間,較之十萬年前的智人更早。
公元前五千至六千年,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且已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活資料來源已較可靠,磨制石器得到廣泛應用,已能制陶和紡織,在盧氏盆地及其附近地區,現已發現古文化遺址48處之多,分別屬裴里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先后出土了一些數量極大,具有各期文化典型特征的文化遺物,從而全面地反映了七、八千年前的原始人類在這一地區的活動,數以萬計的文化遺物,閃爍著盧氏盆地原始人群創造文明的智慧,開辟著從古人、新人、原始人到現代人的道路。
近年出土的周鼎、盧氏幣、盧千涅金幣、盧氏陰文石范,春秋劍,戰國銅刀幣等,已確切地表明早在春秋時代,盧氏山川已成為中原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并為周王朝的四大鑄幣基地之一。這些文物與其它代表各個時代文明的大量文物,共同記載著一部長達萬年的文化發展史。【原標題:中華盧姓源于河南盧氏之一遠古盧氏盆地是人類發祥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盧氏縣委統戰部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