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列子》哲學的生命意識(3)

2013/6/13 17:55:32 點擊數: 【字體:

和享樂主義色彩,這一思想在禮教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馮友蘭先生說:“《列子》最突出的是《楊朱》篇。說它最突出,因為它公開地系統地提倡肉體快樂,這在中國哲學著作中是少見的”[6],它是一種與封建正統觀念格格不入的個體意識和自由意識的理性自覺。它沖破了兩漢以來功名富貴、禮教名分、鬼神報應等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束縛,給禁欲主義以痛擊。這種思想也只會在禮教松弛的時期才會出現,魏晉正是是我國思想史上少有的大解放期。

    探求生命的本源,自覺生命的過程,擇定人生的航向,無不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以實現生命的價值!读凶印芬云洫毺氐睦斫,給我們呈現了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

    四、“遂順人性”:生命存在的應然方式

    《列子》認為對現實人生而言,惟有遂順人性,特別是肉體的逸樂,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求得當生的快樂,即遂順人性是生命現實存在的應然形式。遂,義為通、達,成就、順利地做到,“遂順人性”就是指要依順人的本性,不違背人的本性,而《列子》又將生命理解為自然使然,可見遂順人性主要是指順依人之自然本性,如何做到遂順人性?文本對此作了詳細闡釋。

    (一)重生貴己。生之匆匆,死常緊隨,人之生也,理當倍加珍惜!读凶·楊朱》中公孫朝、公孫穆對子產責備回言曰: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故人生于世,理當以生為樂,榮啟期行城之野,鼓琴而歌,何也?因自知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而己生命尚存,理當高歌。誠若古語:生相憐,死相捐。生固最要,己更可貴。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此為何也?孟孫陽給了答案“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生相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列子·楊朱》)。身之一毛,可謂小之至極,但仍是己身所有,不愿輕棄,足見貴己之甚;然而從它的另一句話“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足以確證它絕非是損人利己的極端利己主義,可見重生貴己,實質是將個體生命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重生貴己,為遂順人性之必要,而要求的當生的快樂,在重生貴己的基礎上,還要任性縱欲。

    (二)任性縱欲。任性縱欲,是指順依人之自然本性,放縱心之所思所想、體之所欲所求,實現與生俱來的物質和精神欲望,盡情享受人生所獲得、擁有的一切!读凶·楊朱》中管夷吾說:縱欲就是不要阻礙遏制身心欲望,放任耳朵所想聽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聞的,放任嘴巴所想說的,放任身體想處的,放任意愿所想做的。后文舉兩例闡釋。公孫朝公孫穆兄弟,一好酒,一好色,當他們縱情于酒色時,不顧世道安危,人事的紛爭,有無妻室,九族的親疏、存亡的哀樂,更甚者,水火兵刃近乎前,也在所不顧。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于色”(《列子·楊朱》),鄧析因而贊他們是真人。衛端木叔,憑借祖遺的財產,縱性而為,家中高強深宅、樓臺水榭、美酒佳肴、聲樂嬪御可與帝王相齊,行將死亡時其錢財也盡,葬也草草。段干生稱譽道“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衛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列子·楊朱》)。然而縱欲并非無節制。楊朱認為人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還不滿足是有害的,“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無厭之性,陰陽之蠹也”(《列子·楊朱》),梁之富人虞氏終因過度縱欲而被滅家,《列子·說符》中白公勝因常思叛亂而迷失本性,就是例證?梢,任性縱欲切不可迷失人性,實質在于遂順人性。

    人生于世,個體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自然、社會供我們以存在條件,個體是一刻也不能生存的?梢娚嬖冢厝灰鉀Q兩個惟度的問題,一是己身的問題,一是人與自己所生存的環境關系問題,并且二者是緊密聯系,無法截然分開的。可見,要求得當生的快樂,消除一切外在阻礙人身心逸樂的束縛也是必要的!读凶印氛J為只有人們保持虛靜,在己身生存之所得到合適位置,和同淤物,才可擺脫一切外在束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列子·天瑞》)。

    (三)虛靜處世。何謂虛靜?就是要擺脫外在的羈絆,不為物系,不為物役。虛靜處世,要人順命安時,虛己順物。

    1、順命安時。長壽、名望、權位、財富,人生于世,無法逃避這四者的考驗,而且很多人為此奔波一生,忙忙碌碌。正如楊朱所說,有了他們,人會畏懼鬼神,怕人非議,諂媚權貴,害怕刑罰,而且這些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決定的。在《力命》楊布問難中,楊朱認為壽夭、貴賤、名譽、愛憎一切皆命,人是無法把握的。面對這一人生切要的問題,文本給了自己的回答,“信命者,亡壽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順;信性者,亡安危”(《列子·力命》)。人只有相信命運,知道命運是必然的,人力無法抗拒的,才能忘懷這些。文章舉東門吳喪子為例印證,他進一步指出“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列子·楊朱》),人只有順命才不會有這種種束縛。人既要順命又要安時,《列子·說符》中孟氏二子的遭遇正是如此,施氏總結道:“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可見人生要獲得當生的快樂要順命安時。這就是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的原因。順命安時能夠讓人從容地面對壽夭、貴賤、貧富,而要求的心之平和,還得與自己周圍萬物相和諧。應該虛己順物,和同于物。

    2、虛己順物。“虛己”就是含藏己意,至言去言。《黃帝》列子“乘風而歸”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列子師老商氏九年之后,能縱心而想,隨口而言,而心不念自我的是非利害,口不系他人的是非利害,內心的存想和對外物的掛念一切全無,最后他“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列子·黃帝》),達到了那種物我皆望的境界,完全擺脫了對周圍環境和己身感官的限制,因而能任隨風吹而東西飄蕩。與它物相處也循此理。“海上漚鳥”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不藏心機,漚鳥百住而不止。有心取之,漚鳥舞而不下。“順物”就是順乎物性,至為無為,和同于物。《列子·黃帝》中講遠古時代的圣人完全通曉萬物的性情、狀態,全部懂得異類的聲叫,并依其本性,順其喜怒,結果和它們交往自如,和諧共處。并有“梁鴦養虎”之例,梁鴦所養虎狼鵰鶚無不馴服,雄雌在前,孳尾成群,異類雜居,不相搏噬。梁鴦與鳥獸相處的心得是:“夫喜之復也必怒,怒之復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無逆順者也,則鳥獸之視吾,猶其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博寶藝術網 2008-03-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