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列子》哲學(xué)的生命意識(4)

2013/6/13 17:55:32 點擊數(shù): 【字體:

也”(《列子·黃帝》),足見順物之性,視物如己,將會物我相諧。

    最后,《列子》強調(diào)要想真正得到虛靜之境,還的拋開虛名,屏棄智巧,拆除阻礙人與萬物和同的屏障。

    3、非名去智。“非名”,即不重虛名,不為名生,不為名累。“名”可以給人帶來富貴,而且會惠及宗親,利兼鄉(xiāng)黨,即便死后也會益于子孫,然而它“苦其身,燋其心”,并且“ 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列子·楊朱》),所以楊朱說:只要好好做人罷了,為什么執(zhí)著于虛名呢?它不能給我們以實在的東西,與樹根土塊一樣毫無價值。而且為名所限,人生也將失去很多樂趣,虛名也就成了人生的重囚累梏。“名法之所進(jìn)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guī)死后之余榮;偊偊爾順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dāng)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列子·楊朱》,所以鬻子說:拋開虛名的人沒有煩憂。確實如此,只有忘卻虛名,人才有可能享受當(dāng)生的樂趣。同樣依仗智巧,人也無法快樂,所以也要去智。“去智”,就是屏棄人的智巧作為,因順自然,不違萬物之性,以求通乎萬物。《列子》認(rèn)為萬物生生死死,是必然之命,人的智巧無能為力。鬻熊對文王說:事物自身的發(fā)展不是外力所能增加或是減損的,人的智謀又有什么辦法呢?既然不用智巧無用,那么人到底怎樣做呢?文章說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具體做法是“在己無居,形物其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yīng)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亦不用心,亦不用力”(《列子·說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列子》并非絕對屏棄名和智,《列子·天瑞》中“盜亦有道”的故事,指出人可以認(rèn)識天地之道、順乎此道,取得己身所需 ;在《列子·楊朱》篇末,楊朱認(rèn)為:現(xiàn)在人有名就尊榮,無名則卑辱;尊榮就會逸樂,而卑辱就會憂苦;憂苦,違反人性,逸樂,順乎人性,這樣看來,實與名息息相關(guān),名不可屏棄。總之,非與不非,去與不去,關(guān)鍵在于遂順人性,以獲得當(dāng)生的快樂。包佳道【原標(biāo)題:《列子》哲學(xué)的生命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xiàn):

    [1][6]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199頁。

    [2]嚴(yán)北溟、嚴(yán)捷.列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頁。

    [3]楊伯峻.新編諸子集成[M](第一輯).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版,第2頁。

    [4]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0年版,第47、113、158頁。

    [5]孫以楷.道家與中國哲學(xué).魏晉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頁。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博寶藝術(shù)網(wǎng) 2008-03-24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