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魯樞元:文藝理論要關注時代精神狀況(3)

2013/6/27 17:45:51 點擊數: 【字體:

,文藝理論追求的卻是理性化、概念化、邏輯化、確定化、普遍化。文藝理論與文藝創作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文藝學家的理論成了文學藝術家看不懂也不愿看的“學術成果”。應該說,這是一個時代性的問題,是一個以培根、牛頓、笛卡兒、黑格爾為標志的時代的理論走向,也是后來的盧梭、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那些量子物理學家們試圖加以扭轉的那個時代的理論走向。

  在過往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文藝學界把文藝學學科的衰落歸結為文藝學家患上了廣為流行的“失語癥”,我想,我們最初失去的恐怕并不是語言,在失去語言之前,也許我們已經失去了時代、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活的自信和學術的自信,失去了提出問題的心理機制,失去了對世界感悟與整合的能力。

  法國當代學者埃德加・莫蘭(Edger Morin)說:“科學不能科學地思考它本身,不能確定它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他認為,對于科學是什么的解釋,應當在由“物理學、生物學、人類―社會學”三大學科領域相互溝通、連接組成的一條學術“環路”上進行。其實,在文藝學研究領域,同樣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環路”。這條“環路”就是由“作家、藝術家”、“自然與社會”、“作品、文本”、“接受者”四個支點組成的一條“環形跑道”。多年來,眾多的文藝學家們就在這條環形跑道上奔走著:從最初的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藝術是作家心靈的外射,到后來的文學藝術是敘述方式、文本結構、符號系統,文學藝術是對于文本的接受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先后推出過“社會批評”、“心理批評”、“原型批評”、“形式批評”、“符號批評”、“接受批評”等等,從不外乎這同一“環道”上的角逐。這場角逐至今仍然沒有“塵埃落定”,甚至仍然沒有分出勝負,這種無休無止的“角逐”,可能正是學術探討的常態。

  文藝學研究的過程,文藝學學科建設的過程,又必然是通過個人的“實際生存狀態”和“天然的言語技藝”展示出來的。學科建設進入這般境界,真的已經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已經近乎“詩”,那是一種“人與世界的相互交融生發的意境”。文藝學研究如果走入了這一境界,那么,作為理論活動的文藝學與作為創造活動的文學藝術,就取得了精神上的一致性,它們不再是“本質”與“現象”、“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而全都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不斷生發、拓展的生命活動過程。

  我認定這才是跨學科研究的真義之所在,30年來朝著這一方向實施,其結果就是你說的那三卷書。雖然我做的很谫陋,很粗糙,但我已經竭盡我的能力了。

  對當下文藝理論學科的認識

  劉海燕:在當前高等教育的科學管理體制下,您認為應當如何處理學術獨立與學科建設之間的關系?

  魯樞元:在這個問題上,我并不具備指導別人的資格,只能談談自己走過的道路。我進入“跨界研究”的領域其實是很偶然的,進入的路徑也很不“專業”。從起步到如今,我經歷了一個從懵懂跨入、努力實踐、全面認同到反躬自問、再度反思、猶疑彷徨的過程。

  人們習慣于把學科建設比作構筑一座學術殿堂。我不太喜歡這種剛性的比喻,我還是愿意將文藝學比作一棵樹,我曾有些沾沾自喜地宣稱:心理學、語言學、生態學的三次跨界研究,就像從我的這棵生命之樹上(也許只是棵小草)自然生發的三根枝條,蘊含著我自己生命的汁液。這樣的文學研究已不僅是教學、科研的知識空間,它同時也是一個人“實際生存狀態”和“天然言語技藝”的展示過程。當我在多種學科中徜徉、游弋時,雖然不乏困頓、焦慮,倒也常常能夠體驗到一種近乎“飛天”似的升騰與墜落的歡愉。

  但我并不總是這樣超脫,我還是難以完全清除掉自己的“教書匠”習氣。那就是對于“學科”的無端執著。我曾經癡迷于“學科創建”,矢志于“文藝心理學”、“生態文藝學”、“文學言語學”的學科建設……還煞費苦心地提出種種學科籌建的路徑。這種對于“學科”的崇拜心理,在當下高等教育的科學管理體制下終于漸漸破滅了。學科的制定總是與明確性、既定性、規范性以及程序化、模式化、數字化捆綁在一起,教育部歷年搞評估,不但要檢查每門學科的教學大綱,還要檢查每個教師的教學提綱,教學進度、教案教法、作業試卷等等,年年月月報不完的數字、填不滿的表格。一門門學科成了一個個“籠子”,木籠、鐵籠,不見形跡的“電子牢籠”。 “籠子”精工細作,且由專職人員嚴加看管。1600年前的陶淵明就說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現代人“久在樊籠里”,卻反而表現出對“樊籠”過度的依賴與興奮,這又何苦呢?

  我很佩服愛德華・賽義德(Edward・Said)的獨立個性,他號召知識分子不要做標準的專門家,要永遠做一個不失關切與熱愛的“業余者”。還有偉大的啟蒙者盧梭,他對于現代社會的學科分類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拒絕人們對他進行嚴格的定位,明確地提醒世人:“你們要經常記住,同你們講話的人既不是學者,也不是哲學家;他是一個普通的人,是真理的朋友,既不抱什么成見,也不信什么主義”。盧梭的學術道路是對于“學科前”的回歸,他所鐘愛的是學科“原生態”,這樣的學術反而更富生命力。學科的跨界研究,不能只是某些知識領域、理論范式的交叉融合,也不單是為了催促更多學科的生成,那同時也是對某些學術體制、教育體制的跨越,對某些權力話語方式的跨越。當然,首先還是對于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治學心態、寫作模式的跨越。學科跨界不是改建一個更大一些的“籠子”,而是要打開一片廣闊的未知天地。

  劉海燕:在“文學的跨界研究”中,您談到兩點體會或兩點主張:一是性情先于知識,二是觀念重于方法,您還特別強調研究者的主觀因素。這對當今的文藝理論界、評論界有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網 2012-11-0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魯樞元教授散記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