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易逝情難忘——訪洛陽籍著名作家楊子敏
2013/7/2 17:25: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高高的額頭,清瘦的面孔,思維敏捷,談吐風趣,沒有一點“官”架子,這就是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著名作家、詩人楊子敏給人留下的印象。
聽口音,一口京腔,讓人怎么也想不到,楊子敏竟是出生在咱洛陽新安縣的“老鄉”。此次他應邀來洛 參加牡丹筆會,見了家鄉人,說的頭一句話就是“我是以客人的身份回家鄉,以主人的心情踏故土的。”
楊子敏于1929年生于新安縣鐵門鎮。四五歲時曾居住在洛陽城。1944年洛陽淪陷,正在新安縣立中學讀書 的楊子敏,懷著抗日救國的滿腔熱情,投筆從戎,毅然參加了八路軍,從此轉戰南北,用自己手中的筆,寫戰地通訊,寫鼓詞,編劇本,為鼓動戰士斗志,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楊子敏轉業到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從那時起,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作協的組織工作和自己的文學創作上。40多年來,他從擔任作協秘書科長到作協秘書長,直至現在擔任作協書記處書記,無論行政事務性工作多忙,他始終筆耕不輟,積沙成丘,如今著作甚豐。他先后創作出版了劇本《復仇的火焰》、長篇小說《紅石口》、散文集《回音壁》和大量的散文、詩歌、文學評論。在這些作品里,飽含著他對人生的思考、對友人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其文筆流暢優美,意蘊也非常深厚。
歲月易逝情難忘。盡管楊子敏離開家鄉已多年,但他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卻始終未變。改革開放以來,他多次返回故鄉,為振興家鄉經濟和繁榮文化事業牽線搭橋、獻策出力。
談到對洛陽的印象,他說,真是一年一變樣,每次回來,都感到洛陽城內面貌一新:洛陽的樓越蓋越高,街道越來越寬,綠化越來越美,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他同時也指出,由于洛陽貧困縣多,底子薄,所以發展比較慢,特別是他的故鄉新安縣,回去以后總感到“瀟灑”不起來。因此,他希望家鄉父老一定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努力盡快改變貧困面貌。
作為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他自然對文學創作事業非常關注。來洛多次,他結識了不少文友,也了解了不少洛陽文學創作現狀,他深深為洛陽沒有形成一個創作群體而感到遺憾。昨日,當他聽到洛陽市委書記李柏拴等領導同志談到要重視和繁榮洛陽的文學創作后,他非常高興,希望洛陽市組織好創作隊伍,通過開展活動、辦好刊物、擴大對外聯系、與作家交朋友等多種形式,把作家們團結起來,幫助他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增添新的光彩。(1995年4月)【原標題:歲月易逝情難忘——訪洛陽籍著名作家楊子敏】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紛紛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