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琴老師簡介
趙曼琴老師,集演奏、作曲、教育、理論于一身的古箏藝術家。
他突破了古箏傳統的八度對稱彈奏模式,創立了包括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古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古箏在民族樂隊中由色彩樂器跨入旋律樂器行列奠定了基礎。
他作曲的《黃河魂》、《望月》、《繡金匾隨想曲》等作品曾分別在國家級和省級的音樂評獎中榮獲作曲一等獎;他運用快速指序技法改編的箏曲《井崗山上太陽紅》、《打虎上山》、及《霍拉舞曲》等已成為標志當代青年古箏家演奏技術實力的經典性作品,并被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音樂院校和學術組織的音樂考級委員會列為古箏考級最高級別的規定曲目。
他將古箏的彈奏技巧和風格性表現手法理論化分析,著有《快速指序體系技法概論》、《古箏彈奏原理》、《古箏演奏臨床病例解析》等專著。
趙曼琴老師訪談
蘅娘:可以說學古箏的人沒有不知道快速指序的,這次的訪談對象就是快速指序技法體系的創立者“趙曼琴老師。趙老師,網上也有非常多的人在關注著趙老師,想知道您的近況。
趙曼琴:我的生活就是寫書、教學。我剛剛完成的《趙曼琴教學箏譜》正在排版,即將出版面世。目前正在修改《趙曼琴視唱法——簡譜速成》和《趙曼琴視唱法五線譜速成》。在教學方面,前一段剛剛應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邀請,到該院民樂系的學生作了一場學術報告,并為古箏專業的學生講了一次公開課。后又應南陽市文聯的邀請為當地的古箏教師及學生講課。最近又應邀為幾個大賽作評委。下面正籌劃舉辦第四屆快速指序訓練班的事宜。
蘅娘:您是從何時起開始研究快速指序的?可否說一下,是怎樣的人和事觸動您去研究、創立快速指序技法的?
趙曼琴:我是從1971年開始研究快速指序技法的。那時候,古箏只用三個手指彈,故只戴三個指甲,而且全是一來一回的對稱彈法,也就是說每個手指都要和大指像鐘擺一樣交替彈奏。由于這樣的彈法組合樣式少,彈奏速度慢,因此,古箏在樂隊中不能像二胡、揚琴、琵琶、笛子等常奏樂器那樣隨便什么旋律都能演奏,只能作為色彩樂器,在特殊需要時來一下刮奏,或獨奏一兩句有揉顫音的樂句。
當時我剛剛到河南省新野文工團工作,那時我已經能夠彈不少《河南板頭曲》和像《瑤族舞曲》之類的古箏獨奏曲,并且已經能寫作一些歌曲和簡單的古箏獨奏曲了,因此自我感覺相當良好。誰知道第一次參加樂隊排練,就把我的優越感和自尊心打了個粉碎。那是個中西結合的混合樂隊,由于作曲者不懂古箏的性能,在配器時讓古箏和揚琴、小提琴、二胡演奏同樣的旋律。大約類似這樣的旋律:“5654 3432 1217 6765 4543 2321 7176 5654”,我甚至還沒來得及看清楚前兩小節的譜子、沒想出這種音型用什么指法彈奏,樂隊風馳電閃般的旋律已經在我的耳旁一掠而過,把我剛剛看到的那幾個可憐的音符遠遠地拋在了后邊。我甚至找不到樂隊已經演奏到哪一小節,茫然無措的手指不知該放到哪根弦上才好,那種窘迫、難堪、孤獨、絕望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
當時,我受到了樂隊同行不少的挖苦和嘲笑,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不夠吃”,意思是學的本事不夠用。后來我請教了一些外地彈古箏的同行,他們都說這就不是古箏應該彈的旋律。我說到別人嘲笑我的事時,他們都說,“別理他們,他們不懂古箏”。但這種蒼白的話在我看了就像阿Q說的精神勝利法一樣沒有說服力。每當我坐在樂隊中看著其他樂器的演奏員忙忙碌碌而自己卻無所事事時,我都感覺自己像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一樣厚顏無恥(其實到現在,每當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民族樂隊中的古箏演奏員坐在樂隊里無所事事時,都會產生同樣的感覺),并且為古箏演奏技法的貧乏而感到羞愧。于是,我暗自發誓,一定要研究一種新演奏技法,改變古箏在樂隊中的色彩樂器地位,使古箏能與別的樂器一樣成為常奏樂器。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帶著這樣的心態開始研究解決古箏的快速演奏問題的。
蘅娘:目前,快速指序技法已經得到廣泛普及,您的用快速指序技法編創的箏曲也廣泛流傳,作曲家們采用快速指序技法也寫出了不少經典箏曲,您是否為自己的愿望得以實現而感到高興呢?
趙曼琴:不,我的愿望并沒有實現,我不僅高興不起來,而且感到一種難言的悲哀:首先,我當初研究快速指序技法是為了改變古箏在樂隊中的地位問題,現在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要知道,快速指序技法是一個從指序組合樣式到演奏方法都不同于傳統彈法的技法體系,如果沒有掌握快速指序技法的正確演奏方法,而只按照其指法順序去彈,不能算是掌握了快速指序技法。
目前許多人學習的只是快速指序技法的樂曲,學習的目的也只是炫技,以顯示自己的演奏實力,這本來也沒有錯,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快速指序技法的演奏方法,因此不僅達不到應有的質量(如力度、速度、清晰度、音色等),而且仍然不能隨意地看著樂譜進行即興演奏,古箏在樂隊中仍然是色彩樂器,演奏者在樂隊中仍然無所事事(目前電視節目中的民樂演奏常常沒有古箏,有時有古箏,演奏者也很少演奏)。因此,雖然我已經從指法、演奏方法、訓練方法以及演奏理論、演奏實踐方面解決了古箏的快速演奏問題,卻仍沒有改變古箏在樂隊中的地位,甚至我研究快速指序的初衷也很難為人所理解,這不能不使我感到悲哀。
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快速指序技法對古箏藝術發展的真正作用目前尚未獲得全部業內人士的共識,還存在著一些誤解。我曾經在網上看到臺灣有位魏先生在講到《井岡山上太陽紅》時對快速指序技法的間接評價:
“在80年代以后在技巧上又有一些突破,是南京藝術學院的趙曼琴他帶來這種快速指序,把古箏帶到另外一個境界,那這個境界是好是壞很難講,但是有一點他是完全破壞了流派的風格,”,“用了指序,大家彈出來的變成是很柔的東西,音樂很美但風格就不見了,但畢竟這種指法也讓古箏這種快的旋律產生另外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我是覺得這兩手把古箏的特色都消掉了,但是聽起來是蠻好聽的”。
我們可以看到,魏先生的審美習慣是比較喜歡傳統的以揉按滑顫技巧為特點的地方風格箏曲,不喜歡純粹用雙手演奏的創作箏曲。由于《井岡山上太陽紅》雙手彈奏的部分較多,所以他就把快速指序技法當作了雙手演奏的同義詞。
其實,快速指序技法只是為了彌補古箏演奏技法之不足,使古箏具有與其他樂器一樣的表現能力,在樂隊中成為常奏樂器,并不是要否定或取代傳統的揉按顫滑技巧。要知道,《打虎上山》《霍拉舞曲》也是快速指序的樂曲,但其主要部分都是右手彈奏左手按弦,而且按弦技巧還是很難的,《黃河魂》中的雙弦過渡滑音均是左手按滑音的高難技巧。
總的來說,雖然是誤解,但魏先生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客氣的(還有人說,用快速指序,還不如將古箏鋸成兩截兒,不要左邊,雙手都到右邊彈)。
蘅娘:您的大受歡迎的專著《快速指序概論》是如何寫成的?
趙曼琴:首先,“大受歡迎”恐怕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