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韓愈的“社會契約”理論

2013/7/15 10:14:24 點擊數: 【字體:


    一篇有爭論的文章

  此指韓愈(768-824)的《原道》。韓愈作品很多,目今較易找到,并便于閱讀或研究的本子,應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和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錢、馬兩位先生積數十年之功,分別寫成這兩部傳世之作。本文僅談文,且僅談《原道》一文,用的即馬氏的文集校注本。

  《原道》這篇文章,自公元九世紀初唐朝元和年間問世流傳以來,迄今一千多年,未有定論,原因何在?我看歷來的解讀者雖多,大抵集中在維護儒家道統和排斥佛老異端上著眼,辯來辯去,老話連篇,新意少少;卻忽視了《原道》作者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學角度,在東方首先提出了早于十八世紀西方的盧梭(1712-1778)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所表達的社會契約(或稱社會公約)和社會分工的思想與理論。這才是《原道》文章的核心所在,也是韓愈的貢獻所在。

  我們不妨先從盧梭書中摘錄兩小段文字,再與《原道》文中的文字比照一下,便可見出分曉。

  盧梭《社會契約論》(一譯《民約論》),現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何兆武中譯本,譯文經過一再修訂,并附有詳盡的譯注,最適合中國讀者閱讀。此書第一卷第六章《論社會公約》,盧梭說:

  我設想,人類曾達到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力量。于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并且人類如果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

  然而,人類既不能產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結合并運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類便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來形成一種力量的總和才能夠克服這種阻力,由一個唯一的動力把它們發動起來,并使它們共同協作。(引者按:在這段下面有一條譯注: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第一部:“隨人類的發展,困難也就與之俱增……人于是便與別人結合成群……這就是人們之所以能不自覺地獲得某種粗糙的相互訂約觀念的由來。”)

  再看韓愈在《原道》中說些什么: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請看,幾乎是同樣的道理,同樣的思想,在盧梭之前的一千多年,韓愈在《原道》中運用東方中國獨有的奇妙漢字組合,僅用“古之時,人之害多矣”八個字就概括了社會契約和社會分工的產生。這都說明對《原道》這篇文章的研究,不妨擴大點視野,打破古今和中外的某些界域,當然立足點還是東方本色的實事求是。

  此屬小引,下面仍將從頭說起。

  

李漢序文和兩《唐書》評論

  李漢,韓愈門人(即弟子,一說女婿),韓愈歿后為之編訂文集并作序文。序文描寫韓文問世時,人們的反應:“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就是說,韓愈大小文章在當時人們閱讀流傳中間,大都經歷驚訝-嘲笑-排斥-認定,四個階段。序文沒有列舉各個階段的文章篇名,但不會漏掉《原道》這篇重要文章。

  《舊唐書》編于五代后晉年間,即公元936-946年間,主編是當時的宰相劉昫,系據唐末史臣吳兢、韋述、令狐峘舊稿,增補修訂而成,距離唐亡時間(約公元906年)最近,只有三四十年,見聞真切,史實可信度高。此書韓愈本傳寫道:

  (韓愈)常以為自魏晉以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杼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后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多,無以過之,故史稱韓文焉。然時有恃才肆意,亦有戾孔孟之旨。

  接下具體列舉了《柳州羅池廟碑》《諱辨》《毛穎傳》及《順宗實錄》等篇,評稱“譏戲不近人情”,“文章之甚紕繆者”,或“繁簡不當,敘事拙于取舍”等等,一一符合李漢序文所說的韓文經歷驚訝、嘲笑、排斥的三個階段,可謂一片排斥之聲。唯獨缺少“終而翕然隨以定”這個第四階段有些什么作品。我則以為上引《舊唐書》傳贊末句說“時有恃才肆意,亦有戾孔孟之旨”這兩句,實際就是不點名指向《原道》的批評。李漢序文所說“終而翕然隨以定”,只是門弟子少數人的評價,還不是多數人的定論。

  這段“排韓”歷史的直接后果,便是韓文有兩個世紀之久,處于沉寂狀態,讀書人不讀韓愈文章了,家中的韓愈文集也被束之高閣,幾乎成了一堆廢紙。直至北宋天圣年間,十七歲少年歐陽修(1007-1072)參加科舉考試,所考科目便是“以禮部詩賦為事”了,“是時天下學者,楊(億)、劉(筠)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這是歐陽修在經過三十多年為韓文的復興呼號倡導,掀起一股學韓高潮,終獲成功后寫的《記舊本韓文后》一篇文章說的話。這時方可說,李漢序文說的“終而翕然隨以定”方得到正面印證。

  因此,隨后由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本傳內,與《舊唐書》正好相反,對韓愈的評價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如說文章:

  (愈)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經》云。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惟愈為之沛然若有余。

  這里,歐陽修特別把《原道》列為韓文之首,表示他對這篇文章的重視,也是對《舊唐書》所謂“恃才肆意,有戾孔孟之旨”評論的反批評。而傳末的論贊,有一段直是專為《原道》辯正的,就更見明白:

  當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要之無牴牾圣人者,其道蓋自比孟軻,以荀況、揚雄為未淳,寧不信然。

  李漢序文早就關注文與道的關系,序文冒頭二句說,“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否)也”。但他說的第二個“道”字,指“文”還是指“道”,甚至或可作“道途”解,都沒有說清楚。歐陽修的功勞,是把韓愈的文與道融合在一起,而道在前,起領導作用。這點得到了稍后于歐陽的大文學家蘇軾(1036-1101)的響應。他在有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寫道: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2013-0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