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指示陽翰笙請老舍回國。由誰給老舍寫信呢?陽翰笙找到了最合適的人選,趙清閣。1949年底老舍回國,次年春,胡絜青帶著孩子由北碚返京,闔家團聚。據(jù)學者們分析,當時各方面的條件,似乎都不適宜老舍與趙清閣重續(xù)前緣,如果大作家一回國就發(fā)生婚變,顯然對新中國的聲譽,有負面影響。
手邊有一本趙清閣1954年根據(jù)川劇《柳蔭記》等改寫的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奉命之作,看得出她下筆的小心謹慎,有舊文人渴望匯入新社會的熱切與忐忑。梁祝的離散,是當事人被環(huán)境所困、感情雖至濃至深卻不能如愿以償?shù)谋瘎 懙?ldquo;斷腸人送斷腸人”時,趙清閣定會加倍黯然吧。解放后趙清閣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等任職。“文革”時她被扣上“反動文人”等帽子,遭遇迫害,曾癱瘓數(shù)年,九死一生。
趙清閣眉宇清朗。杜宣贊美她“高標動人”,許廣平說她“學生氣很濃,緘默文靜。”她還有豪縱善飲的一面,郭沫若曾為她寫過一首五絕:“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縉云存古寺,曾與共甘茶。”
趙清閣與陽翰笙、茅盾、郭沫若、冰心、傅抱石等師友交往都深,她寫有不少追憶文章,留下諸多有價值的史料。《新文學史料》的主編牛漢回憶,“……趙清閣向我展示老舍1948年從美國寫給她的一封信(原件):我在馬尼拉買好房子,為了重逢,我們到那兒定居吧。”這類尺牘當然更宜于小心珍藏。趙清閣編選的《滄海往事: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收錄了老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寫給她的四折短扎,多數(shù)談工作、健康近況,內(nèi)容都比較風清云朗。其一寫于1955年4月25日她生日前,老舍說她“你總是為別人想,連通信的一點權(quán)益也愿犧牲。這就是你,自己甘于吃虧,絕不拖拉別人!”他稱她“珊”,自署“克”,那是趙清閣根據(jù)勃朗特《呼嘯山莊》改編的話劇《此恨綿綿》中主角安苡珊和安克夫的簡稱。后來的幾封,老舍稱她清弟、清閣,自稱“舍”,濃密細致地噓寒問暖,殷切之意,透出字里行間。
趙清閣終身未婚,1999年辭世。女人用情,往往太深太專,心無旁騖,至“一意孤行”。據(jù)說,她去世前燒掉了老舍給她的數(shù)十封書信。也罷,往事窖藏在心,最宜獨斟自品,其中冷暖、濃淡、甘苦,唯有本人最能會意。旁人的言說,無論態(tài)度多么莊重,語調(diào)多么惋惜,終究都是隔靴搔癢了。(王 鶴)【原標題:抗戰(zhàn)時的重慶女作家趙清閣 曾對老舍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