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蒲松齡之后的孫方友

2013/7/24 16:16:20 點擊數: 【字體:

蒲松齡之后的孫方友
孫方友

    這兩年,先有8卷本《陳州筆記》出版,又有6卷本《小鎮人物》問世。孫方友在當代文壇也算一個傳奇了:小小說14卷600余篇。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孫方友還是一個鄉村中學生,經過10年并非自覺的生活磨礪和隨機式的文學積累,自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一發而不可收,先在河南,進而在《收獲》、《人民文學》、《鐘山》、《花城》、《當代》等刊物發表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還有影視劇作、長篇小說,30年總計500多萬字。――也許這樣介紹孫方友,還無法掛上“傳奇”二字,他只不過是文學豫軍乃至全國中青年作家中有實力的一個。

  孫方友傳奇出在小小說上。

  文學就是這樣,讀者和文壇只愿意記住頂尖的東西。盡管孫方友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影響力不能算小,但是,人們記住他是因為小小說。他6次蟬聯《小小說選刊》兩年一度的大獎,4次榮獲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年度一等獎,還有全國小小說金麻雀獎、首屆吳承恩獎等;小小說作品入選全國許多重要選本,多篇被譯成多種外文。為此,孫方友被文壇贊為“小小說的大家”,甚至有人戲稱他為“小小說之王”。

  這也難怪。30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點點滴滴到浩浩蕩蕩,他使小小說成為洋洋大觀,微型成為巨著,獲得無可爭議的大成功。檢點古今,從一位作家一種文體的創作總量來講,孫方友小小說的數量尚無人出其右。說到當代孫方友,自然會想到一位古人。山東淄川蒲松齡,一生以短篇而成經典名著《聊齋志異》,總量也就是將近500篇。時下有人把孫方友與蒲松齡相比較,足見孫方友傳奇的分量。當然,蒲松齡已有崇高定評,對孫方友的評判尚需時間檢驗。但有一點似可肯定,作為后來者,孫方友作品當是不辱前人的。

  不僅僅是數量。在對古典文學尤其是筆記體小說傳統的參悟和承繼的基礎上,創新了當代小小說的內容和形式,提升了小小說的文學含量,擴大了小小說在讀者中的影響,應當說,孫方友代表了當代中國小小說的創作成就,也是當代筆記體小說的代表性作家。

  孫方友之所以對小小說鍥而不舍,植根于他對小小說深刻的文體意識。他是小小說的覺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說獨有的文學功能與不可低估的獨立價值。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是人們認識世界的規律和方法;一斑窺豹,滴水現太陽,更是文學反映世界的規律和方法。孫方友在小小說中看到了“大”。

  小小說聚焦焦點,放大細節,微型可縮微,微型可顯微。正如細胞解剖可成人類標本,地方郵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鐵殺人”的功能,小小說向為小說家族中的小精靈,為長、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詩之絕句,亦為文學史之一景觀。

  在當代,小小說更具以小取勝的特殊價值。因其小而創作方便;因其小而稱為一分鐘小說、口袋讀物,速讀方便;更因其濃縮了文學含量,雅俗共賞,而讀者眾。為此,孫方友以寫小小說為看家本領,矢志不移。

  孫方友的老謀深算,更在于對文學資源的獨具慧眼。對家鄉古陳州,對淮陽潁河小鎮,他從出道之初就認定是祖宗留下的文學風水寶地,得天獨厚的文學富礦。過去叫做選擇題材、尋找素材,這是不全面的。其實它是全面的資源。它為作家準備好了一切:故事、人物、氛圍、語言……應有盡有,俯拾皆是。還有他浸潤沉潛其中的感覺,將陳州人物故事訴之于小小說,如從大山上取石伐木,如從城河里舀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這個“公開的秘密”,不少人也許都看到了。而孫方友早就動了深度開發的心思。面對家鄉這一寶庫,他像阿里巴巴一樣,喊一聲芝麻開花開門吧,寶庫的大門打開了。他是一邊打造文學作品,一邊長遠謀劃。在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里,他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取寶,以小小說的形式一塊一塊壘成了家鄉的七寶樓臺,使潁河小鎮、古陳州成為中原乃至中國的文化符號。

  作為文學家的孫方友,有一雙慧眼,更有一顆慧心。他情有獨鐘一往情深的是人。孫方友的小小說是可以當《史記》讀,當《世說新語》看的。《陳州筆記》和《小鎮人物》,前者以寫事為主,后者以寫人為主;前者可稱鄉村社會的“百科全書”,后者則是底層人生的“百姓列傳”。也可以說,孫方友的小小說,整體來看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傳。中國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篇幅是人物列傳,但基本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沒有老百姓的。孫方友寫的是“民間版的史記”,是“老百姓的列傳”。孫方友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筆下有人,毋寧說他是以人為中心的。《小鎮人物》和《陳州筆記》,共有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色人等和各個不同時代、各種不同性格命運的數百個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現出作家對世道人心的洞察,對人性人情的體悟,不僅具有當下時代的鮮明的鮮活的特征,而且留下具有歷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時空的關于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

  就寫作藝術而言,小小說更需要作家嘔心瀝血成為妙手。孫方友清醒地認識到小小說對作家實力、功力的挑戰。小小說因其小而無法藏拙,無法對水,不給粗疏留下空間,因其數量大又必須避免重復。因而不僅選材要刁鉆,布局要出人意料,語言要像雞湯一樣有味道,一石三鳥,意趣橫生,對細節精雕細刻,以一二動作或片言只語突顯人物性格,筆簡神肖,即事見人,著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風尚,歷歷如睹,最終在藝術長廊里留下人物的腳步聲,讓讀者難以忘掉。

  這些正是孫方友追求的目標。他正是按這個高目標一篇篇寫的,一步步做的。既吸取古代的外國的傳統寫法的長處,又從自己的感悟和表現對象的需要出發,獨出心裁,不拘成規,率意成新。在作品數量上創紀錄的同時,在藝術上也日臻成熟,佳作紛至沓來,諸如《蚊刑》《女匪》《女票》《滿票》《壯丁》《獄卒》《雅盜》《神偷》《捉鱉大王》《霸王別姬》等已成為當代小小說膾炙人口的名篇范本乃至經典。

  孫方友小小說創作的成功,為以文為生、以文名世的探索者留下諸多啟示。在自己的經歷和視野的基礎上,發現選定適宜自己開發的文學資源以后,還要選擇適合發揮自己才情的文體,然后是堅忍不拔、義無反顧、竭澤而漁,力求做大,同時做好,做到盡善盡美,達到極致,做成“品牌”,做成“王”。

  孫方友的《小鎮人物》出版,命我作序。我想,孫方友寫了張王李趙劉,但“小鎮”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漏掉了,這就是孫方友。補寫孫方友,是我的責任,我是他作品的老讀者,又是他的同事、朋友和兄長,人文俱熟,不可推托。只是我不會寫小說,權以此文代之吧。是為序。【原標題:蒲松齡之后的孫方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 2010-03-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