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作家劉慶邦的《臥底》、《看秋》等一系列以小煤窯生活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頗為引人注目。2006年伊始,他的以小煤窯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紅煤》,繼續把筆頭對準生死煤窯里的那些礦工們的生活,不過,這次他把重點放在了人性的變異上。
《紅煤》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農民出身的國有煤礦臨時工宋長玉力圖改變惡劣的生存境遇,但是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最后扭曲了靈魂。小說以精致細膩的描繪見長,
詳盡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長玉攀附、奮斗、復仇、墮落的過程。小說一問世便被評論界認為是一部反映當代煤礦生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稱為中國的《紅與黑》。劉慶邦說:“我認為煤礦的現實,就是中國現實的縮影,而且是更深刻的現實。煤炭占中國全部能源構成的70%%,換句話說,中國的能源大廈,是靠千百萬礦工的肩膀支撐的。他們的生活是與中國社會的現實緊密相連的。”
書名為什么叫《紅煤》呢?劉慶邦說,一方面確實有一種煤和鐵礦伴生、里面有紅筋、發熱量大又耐燒的被稱為“紅煤”的煤。另一方面,“我們燒的煤里,是有礦工的血汗在里面的。但是如果以為《紅煤》是寫礦難的書,那就錯了。事實上,在這本書里,我是在寫人情,寫人性。”【原標題:劉慶邦打造中國的《紅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