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中華名將先軫

2013/7/25 17:30:07 點擊數: 【字體:

    先軫  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627年,春秋時期晉文公和襄公年代的主將,晉文公確立霸業的軍事支柱,在秦晉崤山之戰中設伏待敵,一舉全殲秦軍主力。在晉軍中曾任中軍元帥、元帥等職。是晉國強盛時期的重要軍事統帥。

    1.誓死輔良主

    先軫出身于晉國的貴族世家。顯赫的家庭地位和高貴的身份,沒有使青少年時期的先軫走上養尊處優的道路。他自幼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努力學習兵法和禮儀,善于結交上層子弟,以求長大之后成為王者的支柱。

    青年時期的先軫與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關系很好。重耳為人忠厚,賢明豁達,有經世治國之才,因此,他身邊聚集了一批賢能之士。先軫進入這群人中,說明他有志向有遠見。

    晉獻公晚年昏庸,晉國朝廷腐敗。他聽信讒言,欲殺死重耳。重耳被迫出逃,過起了流亡的生活。在隨從重耳出亡的人中,包括了貴族出身的先軫。

    重耳雖有才學,但當時的環境對他非常不利。他是次子,按世襲制,長子即位,沒他作國君的份。他又是戎族人(狐姬)所生,這就更降低了他的身份,不僅晉獻公晚年要殺他,晉獻公死后,繼承君位者更是不放過他。因此,重耳流亡他鄉幾遭追殺,多次變換居住地點。在這種條件下,先軫放棄優裕的家庭生活,舍死追隨流亡公子重耳,說明他眼界開闊,追求明君。后來,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不僅幫助重耳得到了國君的寶座,而且幫助重耳完成了霸業。

    晉國公子重耳過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后來晉國國內發生叛亂,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攻殺,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乘亂回國奪取了君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當政之后,立即整頓法紀,修明內政,發展生產,安定民心,重整軍備。朝野上下很快恢復了平靜,經過幾年的治理,晉國國力明顯地增強。

    公元前634年,楚國派子玉和子西率軍攻打宋國。宋國是晉國的友好國家。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問策于諸位朝臣和將帥。先軫對文公說:"報答宋國贈馬之恩,解救宋國的危難,樹立晉國的威信,奠定霸業基礎,這不正是天賜良機嗎?"晉文公同意先軫的意見,決定發兵救宋。

    楚國攻打宋國,為了增強實力,還聯合了許多小國的軍隊,衛國和曹國已經叛晉投楚。為了給這次出兵找到充分的理由,晉國人決定攻伐衛國和曹國,迫使楚國救援,這樣不用和楚軍交戰即可解宋國之圍。在出兵選將時,晉文公準備命趙衰為下軍元帥,趙衰推辭道:"我堅貞謹慎不如欒技,謀略不如先軫,多聞不如胥臣。"晉文公聽從了趙衰的意見,讓欒技將下軍,先軫為副將。

    公元前632年春,晉國出兵攻打曹、衛兩個小國。大軍渡過黃河來到衛國的五鹿城郊外。晉文公命下軍副將先軫率軍攻打五鹿城。先軫接受任務之后,命令士兵多帶旗幟,把所經過的山林高地等顯著之處遍插晉軍的旗子。有的將領不解其意,就問先軫,今我多遍插旗幟,是使人知道我軍實力,此為何意?先軫說,文公初立,想繼齊國之后以圖霸業,因此,只能對敵示強,不可示弱。再者,衛國弱小,應以強大之勢震懾衛國,所以,我軍是"強而強之"。衛國五鹿城的百姓,極目遠望,見各種軍旗布滿山野叢林,不知晉國來了多少兵馬,認為衛國弱小,此城難保,于是,爭相逃跑,士兵也無心守城。先軫巧用疑兵之計,不動刀槍,順利奪占五鹿城。

    3.智勇戰城濮

    在攻占五鹿城的戰斗中,充分顯示出先軫的用兵才能。時隔不久,中軍元帥位置空缺,晉文公提拔先軫為中軍元帥。晉三軍齊進,很快攻占曹、衛兩國,活捉了曹共公。然而,楚軍并未因曹、衛滅亡而移師攻晉,而是仍然強攻宋國。宋國再次求救。文公問計于先軫。先軫建議,讓宋國備好財物去賄賂齊、秦二國,讓二國出面調停。

    在宋國難以攻下、晉軍又大兵壓境的形勢下,楚中軍主帥子玉同意與晉談判。楚人要求晉人恢復曹、衛兩國,然后,晉楚各自撤軍。先軫提出激敵之策,私下向曹、衛兩國許愿恢復其國,但他們必須對外宣布,脫離楚國。同時,晉軍扣留了楚軍前來談判的使者。楚軍主帥子玉終于被激怒了,撤去宋圍,直逼晉軍,準備決一死戰。

    晉文公見楚軍大舉進攻,兩國交戰勢在難免,但他深念流亡楚國時楚成王的厚待之恩。成王曾問他,如果他回國執政,將用什么報答成王?重耳回答,兩國交兵,"退避三舍"。晉文公不忘舊日許諾,命令撤軍九十里。一直退到衛國的城濮才扎下營寨,等待楚軍來攻。

    公元前632年4月3日,齊秦宋三國助戰的軍隊與晉軍會合于城濮,楚國大軍也已進入城濮。晉文公命中軍元帥先軫點兵車七百乘、精兵五萬,準備迎敵。4月4日,兩軍約期交戰。先軫命令下軍的一部分進攻楚軍較弱的下軍。晉軍下軍駕車的馬統統蒙上虎皮,向前橫沖直撞,楚右軍駕車的馬視對方如虎,被嚇得邁不動腳步,全部伏臥于地,戰馬十動,戰車失靈,兵士驚慌不知所措。晉軍下軍徑直沖入楚右軍陣地,橫加射殺,楚右軍士兵未死者紛紛棄陣逃跑。楚右軍全部崩潰。

    晉國上軍假豎中軍旗幟,虛假進攻之后,裝作敗退。敗退途中,在馬車后拖著樹枝,高揚塵土,虛張聲勢。楚左軍不知是計,放膽追殺,把側翼暴露給晉軍。先軫見反擊時機已到,便指揮中軍攔腰斬斷楚軍,狐毛、狐偃率領的上軍也沖殺過來,下軍在擊敗楚右軍之后,回頭包圍了楚上軍。楚軍主將子西率領的部隊被晉軍團團圍住。主帥子玉奮力解救,才保住楚軍主力的突圍。楚軍大敗而去。

    晉楚一戰,不僅解了宋之圍,迫使曹、衛重新歸向晉國,還在城濮之戰中大敗強盛的楚軍,繳獲敵人兵車一百乘,俘虜楚軍步兵一千人。

    4.崤山設伏兵

    在晉國逐漸強盛起來并終于取代齊國而成為中原霸主的時期,西部鄰國秦國也日漸強盛。先軫始終認為秦國是晉國的威脅,但因晉文公感恩于秦穆公,兩國一直沒有交兵。

    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晉襄公。未及發喪就發生了秦國出兵攻打鄭國未成而一舉滅掉歸附于晉國的滑國事件。先軫對此極為不滿。他奏請晉襄公說,秦國不吊唁我國之喪,卻乘機征伐我國的同姓國,無禮已經到了極點,如果不抓住有利于我國的機會狠狠打擊秦國,其后患將是無窮的。晉襄公見他說得有理,同意出兵攻秦。

    先軫奉命整軍出戰,并請求晉襄公帶孝出征。先軫算定秦國遠征軍回師的時間,料定其必走崤山,于是大軍挺進崤山設伏。崤山位在澠池,是晉國的南部邊界,此處地勢險要,山高溝深、灌木叢生,險要路段馬難走車難行。先軫率軍至此,砍伐樹木,阻塞道路,埋伏軍隊,待機捕殺秦軍。

    秦國軍隊如期而返,幾百輛兵車上裝滿了從滑國搶掠來的東西,車馬連接浩浩蕩蕩持續數十里。秦軍進入崤山險路,秦主將孟明視已經察覺到地勢危險,如遇敵人伏擊,將會全軍覆滅。于是,他催促秦軍加速前進。當秦軍進入晉軍伏擊區后,先軫一聲令下,堵住秦軍退路。伏兵從兩側樹叢中殺出。經過激戰,秦軍全軍覆滅,孟明視等三位大將被俘。晉軍以小的代價,換取了消滅秦軍數百輛兵車和數萬士兵的巨大勝利。

    5.大勝狄族

    秦晉交兵,使秦穆公的女兒、晉襄公的母后文贏大為震驚。當她聽說晉軍大敗秦軍的時候,悲傷欲絕。晉襄公班師,押著三名被俘的秦國大將回來。文贏向晉襄公求情,讓他放了秦國的三位將軍。晉襄公軟弱,在文贏以死相威脅之下,釋放了秦國的大將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先軫知道此事,面見晉公,罵他是縱虎歸山,氣急之下竟唾襄公之面。襄公知道自己錯了,命令軍隊立即追趕秦將,但為時已晚。

    先軫怒唾了君面,深知有罪,他請求晉襄公處罰他,但晉襄公原諒了他。先軫深感不安。

    公元前627年,北方的狄國向其國邊界發起進攻。先軫主動提出辭去元帥之職,愿上戰場以死效君贖罪。他說,無禮之人,不足為帥,請君另擇良帥。襄公不準,仍命他為帥,北伐狄人。

    先軫見推辭不掉元帥之職,只得從命。他選兵點將,調集兵車四百乘,命兒子先且居為先鋒,發兵出降都北門,向箕城進發。兵到箕城,狄族已經打到這里。先軫了解箕城地形,知此地有山谷,谷中寬闊便于車戰,同時,兩側丘地多生樹木,便于設伏兵。于是,他將步兵埋伏于道路兩側,命先且居率軍與敵交戰。交戰幾個會合后,先且居佯裝敗退,把狄兵引入山谷之中,埋伏的晉軍突然沖殺出來。狄族主力被包圍,經過激戰,晉軍消滅了狄軍主力,殺死了狄兵首領,割下其首級準備向晉襄公報喜。狄兵只剩下少許殘余勢力。

    在晉軍即將大獲全勝之時,先軫卻單車沖入狄兵殘余勢力之中,然后,解開甲胄,讓敵人的利箭直射其身,最終飲箭身亡。將士們都明白,他是自責其唾君之罪,假狄人之手以代君懲罰。

    先軫一生,光明磊落,作人有大丈夫之氣魄;為將,有千軍難擋之勇;任帥,有出敵不意之策。作為一代名將,其統兵和作人,都堪稱晉國的杰出人才。(苑士軍《中華名將》,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原標題:中華名將先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江西國防教育網 2010-04-2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勇先軫隘道設伏滅秦軍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