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國的文學獎家族又多了一個年輕的成員,“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把它的首次榮譽授予了著名作家莫言和李洱,他們分別以長篇小說《檀香刑》和《花腔》各獲得5萬元的獎金。
鼎鈞雙年文學獎是由國內11位文學人士發起并擔當評委的專業獎項,他們中有高校、社科院的學者,也有著名文學刊物的編輯。計劃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授予兩名中國作家,其中一名年齡在40歲以上,另一名在40歲以下(含40歲),獲獎者須在評選期內有重要作品問世,水準在其個人創作史上處于高峰狀態,并對漢語寫作有創造性的貢獻。目前評選傾向于長篇小說,但也不排除詩歌、散文將來會進入評選范圍的問題。
前天下午舉行的頒獎會規模雖小,卻頗為正式。莫言、李洱及幾位評委悉數到場,授獎詞、作家答詞文采斐然,體現著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學“精神高度”的追求。只有獎金的贊助者不肯公布姓名,表現十分低調。莫言稱,當所有高雅姿態的寫作成為時尚,當文學已經負載了太多其他功能的情況下,像《檀香刑》這樣的“胡亂寫作”是“直面自己的靈魂,不向所有的流行價值觀投降的寫作”。李洱說,寫《花腔》的原因是“反對各式各樣的花腔”,“在當前寫作越來越困難,個人主體性不斷喪失的情況下,小說必須尋找新的可能性”。
實際上,鼎鈞雙年文學獎是帶有同仁性質的獎項,評選結果完全建立在11位評委個人閱讀的體驗上,與主流觀念、市場標準都沒有關系。最初有17部作品被提名,但有3人以上被提名,而進入評選討論程序的只有4部,除《檀香刑》、《花腔》外,還有紅柯的《西去的騎手》、閻連科的《堅硬如水》。從中可見,目前在市場上遍地開花的女作家作品(甚至包括王安憶這樣的“純文學”作家),完全沒有進入評委們的視野。“專業標準”與“流行趣味”在評獎上再一次發生了顯而易見的分離。
下屆鼎鈞雙年文學獎計劃在2005年3月頒發,評選范圍是2003年至2004年的作品。評委們對這一獎項的持久性頗有信心。(小桃)【原標題:莫言李洱共享“鼎鈞雙年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