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低碳能源戰略可以說有這樣三塊來組成,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一是化石能源的潔凈化,再加上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這三塊加起來支撐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再加上發展碳匯和右邊的CCS,再加上提倡低碳的消費和生活方式,這樣來支撐低碳經濟。
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的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階段,中國古代的哲人充滿了智慧,但是他們不可能告訴我們十幾億人口的中國該如何持續發展,世界上有很多先進的國家也各有所長,卻不可能創造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該如何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所以我們中國人必須走自己的路。
中國的模式在探索中,因為現在國際上的媒體稱贊中國模式已經取得成功,取得了不少的進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還不能說中國已經有了一個成熟完備的中國模式。中國模式在未來的探索中需要更科學,要力求突破,我們必須創造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中國低碳能源這條道路的創新將是中國對人類做出重要的貢獻,支撐持續發展的技術對各國的發展都有共用性,而這將為國際合作開創了新的領域和廣闊的空間。
(據其在2009年節能減排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高層論壇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杜祥琬
中國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38年4月29日生于河南南陽市鎮平縣,原籍開封。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10月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研究生畢業。同年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 研究員、副所長、院科技委副主任、副院長。1987年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1991年任國家863計劃410主題首席科學家 ,同年4月,成為強激光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全球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再一次警示了人們,人類面臨著共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同時通過占領新能源技術這個新的戰略制高點,把人類社會轉型到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的階段。對于我們這個人口眾多而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度,這個轉型更為緊迫和意義重大。為此中國需要制定經濟環境雙贏的能源戰略,那就是低碳能源戰略。【原標題:杜祥琬: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