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的驕傲,但就人物造型而言,以福建德化窯成就最高,以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窯藝術(shù)家尤其擅長創(chuàng)作佛道人物,其中,菩提達摩更是明、清、民國直至今日長盛不衰的創(chuàng)作主題。由此,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歷史上一個真實的菩提達摩,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德化窯瓷雕藝術(shù)的鑒賞水平,也為生生不息的德化窯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以他為主題的繪畫、雕刻等藝術(shù)作品也最為豐富。
唐、宋以來,佛教界流傳的菩提達摩的故事,大體是說:
菩提達摩,南天竺(古印度)人,婆羅門種姓,“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shù),定學高之。”史稱佛傳禪宗二十八祖。
菩提達摩一生以游化為務,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歷經(jīng)艱辛渡滄海輾轉(zhuǎn)到達中國廣州,由廣州刺史出面迎接,旋即被請到南朝梁國之部南京,拜見了梁武帝蕭衍。蕭衍問:“我廣造寺宇,渡眾人為僧;寫佛經(jīng),造佛像也不遺余力。凡此種種,有何功德?”答:“并無功德。”蕭衍追問:“為何沒有功德?”答:“你只不過干了幾件好事而矣,這實際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說罷低眉合掌口唱“南無”。蕭衍聞言,心中不悅。菩提達摩知道因緣不契,遂決意繼續(xù)北上。
但當菩提達摩來到?jīng)坝康拈L江邊時,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于是他便折斷一枝蘆葦踏上,渡過了長江。這枝蘆葦一共有五片葉子,所以后來的禪宗產(chǎn)生了五個偉大人物,這就是“一葦渡江”的故事。
他到達北魏國都洛陽后,曾參訪過修梵寺和永寧寺,不久,他便隱于洛陽至嵩山一帶,隨其所止,悔以禪教。《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敘述達摩有這樣瀟灑的一筆“深入惠門,津梁是寄,玄悟法寶,嘗托茲山。”
冬月某夜,大雪紛飛,四十歲的神光求法安心,達摩為堅其志,令其退去并言除非天降紅雪,于是神光斷臂立雪,達摩遂收為弟子,并改名慧可。
其間孝明帝三次下詔,召見達摩,他都不赴宮應命。
達摩禪宗,在四祖道信以前,都是奉行的苦行僧,穿衣“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乞食,無論好壞皆受而食之,且每日正午前吃一次飯,過午不食;不住寺宇,民宅,而坐于遠離人煙的林間、草地、墳冢間,并常坐不臥。“惟服一衣、一缽、一坐、一食”而已。
達摩在巖穴間坐禪,面壁九年,傳說連他的精氣神影都透進了石壁。
達摩面壁九年后,欲返印度,眾弟子前來匯報修禪心得,他對道副說:“汝得吾皮”。他對某弟子說:“汝得吾肉。”又對道育說:“汝得吾骨”。最后對慧可說:“汝得吾髓。”并以衣缽為信物傳法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于東魏天平三年(公年536年)滅化于洛濱,葬熊耳山前空相寺中。
當時西行求法歸國的高僧宋云,卻在西域戈壁荒野中遇到已死了的菩提達摩。他赤著腳,提著一只鞋,顯得悶悶不樂。宋云問道:“大師往哪里去?”回答說:“往西天去!”說完就獨自向西走去,消失在茫茫之中。
宋云回到洛陽,說起此事,人人詫異,開棺驗視,棺內(nèi)僅一只芒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