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見一村口大麻子葉伸到路邊,又出一聯:大麻子伸綠掌,要啥?
本固一抬頭,一家院落有石榴樹結滿紅石榴,隨口便答:小石榴張紅嘴,笑誰?
主考官禁不住大笑,從心里喜歡上了這個倔強的孩子。于是,在走到一座土崗前時,他向本固告辭:今日辭別黃土崗。
本固隨口又答:他年相逢白玉街。說罷,拱手一拜,與主考分手。
第二年,萬歷開考,本固赴京趕考,高中狀元。同時,恰在白玉街與那位主考相逢。
還有一個傳說是為剃頭鋪寫對聯,說的是李本固被貶回家,有一年城里新開了一家剃頭鋪,開張好長時間,生意清淡,便請李本固寫副對聯,以借名望。李本固平日就一副熱心腸,鄉親有事,有求必應,于是來到剃頭鋪,略加思索,提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拳打(過去剃頭匠剃頭時要給客人捶肩背,稱為五花捶)天下眾好漢。下聯:刀掃滿朝文武官。橫批:頂上功夫。
眾人看了,齊聲叫好。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來看對聯兼剃頭的、來剃頭兼看對聯的,蜂擁而至。從此,這家店鋪生意興隆。
三
以上的故事,出于民間百姓之口,史書并無記載,是否都是李本固先生所為,難以查實。但有二則故事,則有據可尋,有史可依。比如百姓傳頌的天官堤的故事。天官堤至今猶在。
天官堤位于今遂平縣石寨鋪鄉柳莊寨汝河轉彎處。因為是個河彎,每當暴雨傾盆,這里雖有堤防,卻年年潰崩決口,決堤處洪水如惡獸,侵田地,淹民宅,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家逃荒要飯。當時,李本固先生在家鄉聽到消息后,心中十分難過,就去找知府,希望能根除水患。但因庫銀空虛,官府有心治理,卻無力兌現,只好作罷。然而,本固先生并不灰心,回家后,他苦思冥想,終于想了一個“良方”,他利用自己的聲望,向南陽知府、信陽知州寫信求援,請求派兵協助修堤。兩個地方長官過去都曾在本固先生麾下做官,一看是老上級為民求援,都滿口答應。幾天之后,兩府(南陽府、汝寧府)一州共集中官兵3000人,交由李本固統領,開進柳莊寨。兵勇們先用大石塊鋪底,上面墊土,人工木夯,再讓官兵馬踏數遍,然后再墊土,再木夯,再馬踏。就這樣,整整干了3個多月,一段二里多長、一丈多高、四丈多寬的堤壩最終完成。由于當初修堤用法得當,壩堤堅固難摧,以至于幾百年后,經過無數次洪水的沖刷,大堤依然巍然屹立。為了感謝這位心系百姓,救民于水火的“天官”,當地百姓便將該段堤壩命名為“天官堤”。
還有一件事也應該讓天中后人永遠牢記,那就是本固先生編纂了駐馬店的第一部地方志《汝南志》。當初,本固先生被貶回到汝南后,便在故里修建了一所宅院,名曰“碧筠館”。平日深居簡出,惟以讀書、與朋友酌酒為樂。所謂“無所事事,時攜棋局樽酒,數相過從,以耗壯心,而遺余年”。有一次,時任汝寧知府的黃似華去拜訪本固先生,看到先生家中收集的資料,便提出請本固先生編修汝南志的要求。開始,本固先生極力推辭,但黃知府認定了他,說,這件大事非別人能勝任,先生學富五車,又有經驗,你不做,誰又能做呢?本固先生見黃知府心情切切,而自己也早有此心,便慨然應允。當時,黃似華給他的時間是三年。但令黃似華沒想到的是,這部“為綱者十有二,為目者四十有五,共二十四卷,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情的煌煌志書,竟在9個月內完成,而且體例完備,綱目統考,層次清晰,嚴謹有致,被后人認為是明代河南方志出類拔萃的佳作。隨后,他又將那些不宜入志的奇聞逸事,整理編選了一部四卷本的《汝南遺事》,于1608年(萬歷二十六年)刊行。至清朝,被清大學士紀曉嵐收錄在他編修的《四庫全書》之中。
為官時,清正廉潔,敢于犯顏直陳;為民時,筑堤修書,情注吾之鄉民。這恐怕就是百姓熱愛本固先生的根本原因。他的極具文學色彩的才子形象,其實正是因為百姓對他的寵愛,才逐漸塑造起來,逐漸完美起來的。盡管他是幾百年前的一個人物,但誰又能否認,幾百年后,天中大地的百姓仍然會對他津津樂道,甚至又有許多美好的故事在他身上演繹呢。這倒讓我想起一句話:為官之人,只要真心為民,無論什么時候,都會活在百姓心中。【原標題: “天官”李本固——活在百姓心中的天中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