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是缺少高技術,還是缺少高層次研發人才?不盡然。關鍵是缺少把藍圖變為現實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隊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方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在關注工程本身的同時,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高素質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設上。他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從事了幾十年工程建設工作的切身感受。
“日本制造的電子產品精細,汽車環保;德國制造的建筑機具耐用。這些產品的共同點除了技術因素外,質量都過硬,因而暢銷世界。”
王夢恕向《科學時報》記者分析說,我國制造的產品在高端領域還不能形成很強的競爭力。尤其在耐用高科技產品領域,我國企業經過自主創新,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形成了知識產權,但仍然難以生產出質量過硬的產品,不能形成產業優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少技術工人,尤其是高層次的技術工人。這嚴重制約著我國在高技術領域的產業化進程,削弱了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王夢恕舉例說,像盾構機是集機、電、液、傳感、信息技術于一身的高科技產品,廣泛應用于各種隧道(洞)與地下工程施工,因具有施工效率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等優點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今后若干年,在國家大規模投資拉動內需的背景下,將有數萬億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像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都需要并正在大量引入盾構機。
以中國中鐵隧道集團為代表的國內建筑施工企業,承擔起國家“863”計劃盾構研制科研課題,目前已經掌握一系列配套的關鍵技術,并制造出第一臺樣機。但由于國內缺少配套的機器部件加工企業,尤其是很多部件達不到質量要求,不少關鍵部件不得不依賴進口。在現實施工中,很多盾構施工故障就是盾構關鍵部件同步性差造成的。
“高層次技術工人缺少,嚴重制約盾構機的國產化水平,使這一新興產業不能做大做強。”王夢恕指出,大批高素質技術工人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工程施工工藝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關鍵施工工序的安全質量難以保證,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今后運營安全。
他也談到了對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家應該把技術工人隊伍培養放到振興制造業和建筑業的高度來看待。王夢恕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問題,而職業教育不僅為制造業和建筑業提供大批多層次的技術工人,更為中學生提供另一條成才渠道。應改變重視普通教育、忽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國家應把加強職業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教師待遇,適當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形成聯合辦學的新模式;教育部門則應規劃好職業教育藍圖,積極為職業教育發展出謀劃策,使職業教育培養出大批專業對路、社會急需的各類技術工人,滿足社會對多層次技術工人的需要。
二是提高技術工人地位。首先,社會要樹立起崇尚科學、勞動光榮的思想觀念,轉變“愿意分配蛋糕而不愿意做蛋糕”的現象,扭轉現實中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浮躁現象。其次,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國家應根據各地區、行業特點,制定技術工人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消除他們在就業、醫療和子女上學等方面的負擔,提高勞動者的社會福利,要讓“做蛋糕的人分得到蛋糕”。再次,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主要是有效落實新《勞動合同法》,從法律上給予勞動者有效保護。
三是建立起多層次技工隊伍。應規劃并落實好技術工人的技術等級評定,并給予相應的工資獎金待遇,給他們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途徑,讓他們干勁足、有奔頭。技術工人應繼續實施八級工制度,技術工人經過考核可以晉升為技師,甚至高級技師。尤其要提高高層次技術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例如可參考高級技師與高級工程師、大學教授相似的待遇,要建立起不同層次、梯度合理、滿足社會多方面需要的技術工人隊伍。
四是建立起技術工人再教育制度。教育部門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為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提供再學習、再教育的機會。職業學院則應針對社會需求設計好專業,開辦各種靈活的學習培訓班,為一線技術工人“充電”。企業可以建立起定期技術交流機制,為技術工人尤其是技術骨干提供學習知識、學習先進企業做法的機會和平臺。(張巧玲)【原標題:王夢恕院士:提高產業競爭力 培養高素質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