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唐山鐵道學院的原址,俯身拾起一塊上面刻有紋飾的青磚,王夢恕的思緒又回到了40多年前他在這里度過的8年半的歲月。3000多個日日夜夜,也許他的腳曾無數(shù)次踏過手中的這塊青磚,從一個熱血男兒到一名擁有知識、立志報效祖國的專家,王夢恕正是在這里完成了燦爛的嬗變。輕輕拂去青磚上的塵埃,老人將自己與唐山、與唐山鐵道學院的故事娓娓道來……
1938年出生的王夢恕自幼聰穎。1956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這也是我國第一個5年制的本科專業(yè)。當時,這座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大學以學風嚴謹著稱,這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專家,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王夢恕清楚地記得,和他同年入學的有180多名學生,而到畢業(yè)時只剩下了不到100人。“學校實行嚴進嚴出,考試不及格是不允許補考的,該刷就刷。”
當時學校實行的是全英文授課,“連學生會的通知都是英文的。”王夢恕說,這種教育模式也奠定了學生良好的英語水平,“語言最重要是應用,經(jīng)常用自然就掌握了。”老人的目光停留在一片芳草萋萋的小土堆上,片刻,他用手指著告訴我們:“這兒就是以前的圖書館,這邊是東講堂,那邊是西講堂,后面就是實驗室,這一帶是整個學校的教學中心。”盡管這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部成為民居,絲毫不見當年的影子,可王夢恕依然可以清晰地辨別,“你們看,這條路沒變。”老人的臉上露出孩子般欣喜的表情,就是沿著這條路,年輕的他一次次走進教室,聽坐在太師椅里的先生傳道授業(yè);就是沿著這條路,年輕的他一次次走進圖書館,像海綿一樣努力地汲取著知識的甘泉。
夢想起航,立志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
選擇唐山鐵道學院,王夢恕是慕名而來,當時,他所崇拜的橋梁和土木工程專家茅以升在這里任校長,是茅以升的愛國精神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精神深深激勵了他。
王夢恕本來主修的是橋梁專業(yè)。可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改變了他的選擇,也決定了他一生奮斗的方向。那是本科階段的一次實習,他們在路上遇到了一次隧道塌方,砸死了8個人。這不幸的事件深深觸動了王夢恕。“當時學習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yè)的學生很少,因為這個專業(yè)難度大,危險性又大。”經(jīng)過認真的考慮,王夢恕毅然決定調(diào)整專業(yè),主修隧道與地下工程。“學習國家最需要的,才能更多地為國家作貢獻。”從此,王夢恕與隧道結(jié)下一生的緣分。1961年,王夢恕在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之后繼續(xù)在母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他深感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論、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shù)水平亟待提高,于是他選擇了當時在我國剛剛起步、非常艱辛危險的隧道與地下鐵道專業(yè)作為碩士研究方向,受業(yè)于自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來的我國著名隧道專家高渠清教授。
王夢恕深愛著自己的選擇,如今置身母校舊址,撿拾記憶的貝殼,最鮮亮的還是汲取知識的片段。老人說,那時候?qū)W校的建筑都是德國式的,斜屋頂,2層或4層的小樓,很漂亮。就是在這樣的講堂中,除了日常聽課,他還經(jīng)常聽專家報告。一次,一位當時著名的蘇聯(lián)專家來講課,他講的三門課地下鐵道、橋梁隧道、水體隧道,讓王夢恕大開眼界、受益匪淺,直到現(xiàn)在,當時使用的那三本書他還一直珍藏著。
1964年,王夢恕從唐山鐵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了,因為成績優(yōu)異被留校。1965年,出于戰(zhàn)備防御需要,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開始籌劃建設。王夢恕參與了這條我國自主設計、自行施工的地鐵建設,初出茅廬,他就糾正了施工設計中存在的隧道內(nèi)凈空確定未考慮施工誤差、貫通誤差的重大設計失誤,受到高度贊揚。之后,他又承擔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我國第一次盾構(gòu)大型工藝模擬受力試驗;主持設計制造了我國第一臺直徑7.3米的大型機械化壓縮混凝土盾構(gòu)的制造等。 榮歸唐山,難舍心底眷戀深情
從事鐵路工程科技40多年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論研究、科學試驗、新方法、新工藝等方面,王夢恕都作出了突出貢獻,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是唐山鐵道學院培養(yǎng)的第34名院士。”王夢恕說自己做過統(tǒng)計,一所高校培養(yǎng)出這么多院士十分罕見,“唐山是塊風水寶地,唐山的學生不怕苦,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今,中國的橋隧發(fā)展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是世界公認的隧道最多、最復雜的國家,也是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城市發(fā)展不再“攤煎餅”,而逐漸朝著立體化開發(fā)的方向發(fā)展。提到這些,王夢恕面露欣慰,這是他學生時代立志隧道研究起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歲月荏苒,中國工程院院士,現(xiàn)任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巖土研究所所長、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南京市、廈門市地下工程專業(yè)顧問,西南交大等12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河南省政府參事……王夢恕頭上的光環(huán)越來越多,可無論走到哪里,他心中都對唐山保有一份別樣的深情。
1965年離開唐山后,王夢恕曾兩次到過唐山,不過距今最近的一次也是10年前的事情了。“沒想到唐山建設得這么好,比我想象的要好。唐山人還是那么親切!”王夢恕說,盡管回來的機會不多,但這是養(yǎng)育他成長的地方,他永遠難忘的故鄉(xiāng)。
此次來到唐山,王夢恕欣然接受了唐山學院的邀請,成為該院的客座教授。他說能為唐山做些貢獻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這次終于有了機會,他非常高興。從1964年被唐山鐵道學院留校任教到這次成為唐山學院的客座教授,時隔45年,王夢恕重歸唐山高校。
唐山學院的鐘亭里,懸掛著一口大鐘,上面鐫刻著唐山鐵道學院的歷史。王夢恕駐足鐘亭,目光劃過每一個記載唐山鐵道學院光輝歷史的文字。七旬老人握拳用力,叩擊大鐘,渾厚的音響穿破蒙蒙雨霧回蕩天際……殷殷訴說學子對母校的深情,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王夢恕:1938年出生于河南溫縣,1961年畢業(yè)于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1965年在該校獲隧道工程碩士學位,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唐山,我的夢想起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