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紅旗渠》是楊林歷時4年創(chuàng)作而成的。用楊林的話說,作為林縣人,他是喝著紅旗渠的水長大的,寫紅旗渠是他推卸不掉的使命。創(chuàng)作初期,他曾多次思考過話劇《紅旗渠》的推出對當下社會意義何在,后來他想明白了,“人活著,必須有一種精神。《紅旗渠》的劇本是創(chuàng)作的,但紅旗渠是真實的;《紅旗渠》的情節(jié)是虛構的,但紅旗渠精神是真實的。它是河南人精神的象征,是一種信念的象征。在當今社會,人們同樣需要這樣一種精神的支撐。”
自稱“半路出家”的楊林在做編劇之前當過10年戲曲演員、16年導演,現(xiàn)任焦作市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焦作市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楊林說:“我要依靠劇本傳達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感悟。我把寫戲看做是上天賜給我的說話的機會。我想把話說痛快、說獨到、說精彩,說出個性,說出思想。”因此,楊林在創(chuàng)作話劇《紅旗渠》之初,就把它定位為一部史詩性作品,不再拘泥于再現(xiàn)當年修渠的過程,而是力求對紅旗渠精神作出獨特的詮釋。
楊林從不掩飾自己對曹禺獎的渴望。他說,自打2006年第一次獲得曹禺獎之后,他做夢都在盼著能夠再次獲獎。此次河南三人同時獲獎,標志著河南戲劇創(chuàng)作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也標志著省委、省政府長期以來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大力扶持終于有了結果。“如果把一場戲劇演出看作種植莊稼,如果把編劇看作耕作者,為我們辛勤付出的人們便是土壤、種子、雨露、陽光。無論耕作者的能耐多大,離開肥沃的土壤、優(yōu)良的種子、充足的陽光雨露,肯定難有收獲。我必須感謝他們!”記者 劉 洋 實習生 遲 騁【原標題:楊林獲曹禺劇本獎 稱寫《紅旗渠》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