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的梁鴻,她和她的“梁莊”
8月17日,廣東佛山,南國書香節,中國文壇再次聚焦梁鴻和她的那部《出梁莊記》,授予其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
已經數不清這是梁鴻以及她的“梁莊”系列作品(目前已出版《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兩部),多少次在中國文壇奪得大獎了——
2010年,《中國在梁莊》出版,并獲“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書”、“《新書報》2010年度文學類好書”、“《亞洲周刊》2010年度非虛構類十大好書”、“第七屆文津圖書獎”等;
2013年3月,《出梁莊記》出版;4月,榮登“鳳凰好書榜·2013年4月榜”之首;5月,在首屆全國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峰會上,梁鴻被評為年度青年作家;7月,獲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8月,“光明書榜”排行第一……
2013是“梁鴻年”;“梁莊”,寫盡了中國的梁莊、梁莊的中國……
為什么離開多年,又一再地書寫梁莊?正遠赴美國繼續求學的梁鴻告訴記者,“只有寫作,才能對抗遺忘。”
滿懷“憂傷”和“哀痛”,梁鴻寫出人(不只是農民)在大地中的卑微和平常,以近似紀實的手法呈現當代中國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危機、農民養老、醫療的缺失、自然環境的破壞、家庭的裂變……
因為真實,因為深深地觸及靈魂,“梁莊”持久而深刻地轟動著。
梁鴻,鄧州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巫婆的紅筷子》《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
梁莊的梁鴻,尋找靈魂的家園
離開梁莊20年,梁鴻每年都會回到故鄉。面對自己出生、成長的村莊,母親的墳冢,曾經居住過的老屋,還有散落于鄉村小學、故鄉小河邊的安靜、純粹、甚至有點孤獨的青春,梁鴻感覺內心踏實而寧靜。
梁鴻自認為有些內向,“每當我坐在母親的墳前,與母親‘對話’,我都能感覺到作為一個女兒所渴望的來自母親的安慰。”
那間梁鴻曾經出生和成長了20年的老屋,慢慢地開始變得頹敗、落寞、布滿灰塵,但每次回到那里,童年的記憶就會清晰地浮現,甜蜜或美好,痛苦或憂傷,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腦海中永不磨滅。
尤其是那3年小學老師的經歷,更是成了梁鴻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使我在面對每天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生活的時候,依然具有‘哀痛’的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和作品,用‘憂傷對抗遺忘’。”
“憂傷”的梁鴻,常常在心底發出“我是誰?我的故鄉在哪里?”的疑問。她固執地以為,每一個漂泊在外、遠離故鄉的人,都需要故鄉的撫慰、溫暖和歸屬感。不管是依然生活在梁莊的梁莊人,還是走出梁莊的梁莊人,梁莊,就是他們的故鄉。可是曾經的梁莊,越來越成為一個空空的存在了:道路泥濘,池塘淤積,老屋岌岌可危,倫理關系被遺忘……故鄉“淪陷”了,人們,已找不到故鄉……
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中國似乎正在迎來一個“回到故鄉”的時代,可是無數的人突然發現,過去的村莊和故鄉,已面目全非,回不去了。“土地沒有了,內心的依托沒有了,出去的人發現家也沒有了。過去被連根拔起,新的還未能承接上來。”在梁鴻看來,這正是當前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嚴肅命題。□本報記者 張 燕【原標題:梁鴻的2013 尋找失去的故鄉和靈魂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