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金少庚長篇小說《村莊夢魘》研討會”在南陽召開。南陽作家群知名人士周同賓、廖華歌、馬本德、萬年春、薛繼先、劉正義等近20人參加研討會。
金少庚,現任唐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河縣社科聯主席,17歲開始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先后在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發表新聞、散文、小說等作品4000余篇,出版有《金少庚新聞作品選》、《莊稼地里出新聞》、《消失的河流》等新聞、文學作品集。近年開始涉足小說創作,《村莊夢魘》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村莊夢魘》以上世紀60年代唐河發生的糧荒事件為背景,圍繞滅門慘案、掘墓盜尸、靈蛇報恩3條故事主線,生動刻畫出為家無私奉獻的母親、丑惡陰險的村長劉老黑、人性回歸的土匪九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突出表現了母愛之偉大。小說結構緊湊,情節曲折,哲理深邃,在《南陽廣播電視報》連載后,社會反響強烈。
與會作家學者就《村莊夢魘》的時代背景、題材選擇、故事結構、歷史內涵、文學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也對作品存在的問題給予了中肯評價和建議。
周同賓:傳奇故事拽住了讀者
《村莊夢魘》可謂以故事性取勝。中國的傳統小說,其實都是以故事性取勝;中國的老百姓們看小說,也都是在看故事。報紙連載小說,如果故事性差的話,很難拽住讀者。《村莊夢魘》圍繞3條故事主線交叉敘述,相互轉換,給讀者呈現一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這是一個成功。
小說極具傳奇性。《村莊夢魘》里有眾多奇特的故事,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一般小說所沒有的,甚至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發生的,所以它具有傳奇性,也更易于吊足讀者胃口,“牽引”讀者心急火燎地讀下去,“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鄉土性也是《村莊夢魘》的一個特色。小說通過一個個人物形象、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內心世界的撕裂和嬗變,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南陽大地上鄉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甚至有種文化的意味,婚喪嫁娶、吃喝拉撒、日常生活等等在小說里都有很生動、很直接、很細致的描摹和反映,讓人身臨其境。作品中描寫到的風土人情、農村的生活習慣、土匪的生活等等,我認為都是很生動的。
總而言之,這部小說是可讀的,作者在出書前再精細地打磨下,會是一部好書。
(著名作家、市作協副主席)
廖華歌:寫一個讓人震撼的特殊時代
《村莊夢魘》這部小說,我感覺出乎意料的好。“糧荒”這個重大事件作者把它寫出來,可以稱得上是對特殊時代的一種折射。同時,作品中又有方方面面的思考,痛苦的、傷痛的等等,讓人非常折磨、非常糾結,十分震撼。
作者很年輕,但文筆老道、親切、可信。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較大,空間也比較寬闊,承載的東西很多,所以它是厚重的,揭示的問題是重大的,給人留下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小說著重刻畫了母親這樣一個人物,作者寫母親經歷的一些事,其實是寫一種命運,是寫像母親一樣的人的悲苦命運,他們的命運是悲苦的,但他們卻又堅強地站立起來,讓人感動。
小說曲折有致,確確實實有看點,不僅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慣常寫法,也把一些現代寫作手法融入其中。同時,作者也把自己的詩意浸潤在字里行間,語言很見功力。成書時,應把個人悲劇、時代悲劇再突出一些,寫得更極致一些,讓人銘記。
(著名作家、市文聯黨組書記)
馬本德:“黑色幽默”備感心酸 劉正義:苦心塑造鮮活形象
馬本德認為,《村莊夢魘》題材選擇得很好,有深入開掘的價值。作者將鄉村人生活寫得很駁雜,很渾厚,很有看點。整部小說從人物到事件都具有強烈的傳奇性,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作品采用“散裝結構”進行敘述,給讀者造成了閱讀期待;采用“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刻畫母親、九爺、“豬剝皮”等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在給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同時又讓人備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