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長史”應璩
2013/10/15 9:19: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應璩(190—252)是應玚的胞弟,字休璉,精通經史,善于寫文章。三國魏文帝時,任散騎常侍(經常在皇帝左右侍駕的官)。公元240年,曹芳(齊王)即位,遷任侍中,又轉大將軍長史。當時曹爽輔政,多違法度,應璩嘗以“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和“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追”進行規勸并作譏諷,可是曹爽仍我行我素,剛愎自用,終于導致司馬氏兵變被殺。時人對應璩的高遠政見,評價很高。公元252年卒,追謚“衛尉”。
應璩曾作五言詩130篇,言時事以諷規治之道,頗有補益。其組詩《百一詩》(見附錄),留傳至今。“百一”的意思,意為“百慮一失”或“百分有一補于時政”。據說當時有人對曹爽說:“公今聞周公巍巍之稱,安知百慮有一失乎”。今存《百一詩》,多似非完篇。又有《雜詩》3首,亦屬《百一詩》之類。其中,《文選》所錄一首為全篇,其主旨為“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表現了對世道險惡的認識和做事要謹始慎終的思想。詩中以“有人”問的方式寫“問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廬”,又以自責的語氣寫“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都是對身居高位、浮華空疏的曹爽的婉轉諷諫。劉勰評論說:“若乃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也。。”(《《文心雕龍》•明詩》)鐘嶸謂其詩“祖襲魏文,善為古語,指事殷勸,雅意深篤,得詩人激刺之旨。”應璩的散文,則以書信較有名,所作《與從弟君苗君胄書》、《與侍郎曹長思書》、《與廣川長岑文瑜書》等,都富有文采。
《百一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應璩書林》,總共八卷,今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余篇,與應玚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三國志》有傳。
附:應璩《百一詩》十七首
一
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
前者隳官去,有人適我閭。
田家無所有,酌醴焚枯魚。
問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廬。
所占于此土,是謂仁智居。
文章不經國,筐篋無尺書。
用等稱才學,往往見嘆譽。
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
宋人遇周客,慚愧靡所如。
二
年命在桑榆,東岳與我期。
長短有常會,遲速不得辭。
斗酒當為樂,無為待來茲。
三
室廣致凝陰,臺高來積陽。
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宮墻。
飾巧無窮極,土木被朱光。
征求傾四海,雅意猶未康。
四
子弟可不慎,慎在選師友。
師友必長德,中才可進誘。
五
細微可不慎,堤潰自蟻穴。
腠理早從事,安復勞針石。
哲人覩未形,愚夫闇明白。
曲突不見賓,燋爛為上客。
思愿獻良規,江海倘不逆。
狂言雖寡善,猶有如雞跖。
雞跖食不已,齊王為肥澤。
六
散騎常師友,朝夕進規獻。
侍中主喉舌,萬機無不亂。
尚書統庶事,官人乘法憲。
彤管珥納言,貂珰表武弁。
出入承明廬,車服一何煥。
三寺齊榮秩,百僚所瞻愿。
七
少壯面目澤,長大色丑麄。
丑麄人所惡,拔白自洗蘇。
平生發完全,變化似浮屠。
醉酒巾幘落,禿頂赤如壺。
八
古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余歲,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致辭,室內嫗貌丑。
中叟前致辭,量腹節所受。
下叟前致辭,夜臥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
九
漢末桓帝時,郎有馬子侯。
自謂識音律,請客鳴笙竽。
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
左右偽稱善,亦復自搖頭。
十
野田何紛紛,城郭何落落。
埋葬嫁娶家,皆是商旅客。
喪側食不飽,酒肉紛狼籍。
十一
大魏承衰弊,復欲密其羅。
蚍蜉猶見得,何云鰍與蝦。
狴犴既已備,歘復置黃沙。
十二
人才不能備,各有偏短長。
稽可小人中,便辟必知芒。
十三
茫茫九州內,莫作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十四
太官有余廚,大小無不賣。
豈徒脯與糗,醯醢及塩豉。
十五
洛水禁罾罟,魚鱉不為殖。
空令自相啖,吏民不得食。
十六
豐隆賜美味,受嚼方呥呥。
鹿鳴吐野華,獨食有何甘。
十七
茍欲娛耳目,快心樂腹腸。
我躬不悅歡,安能慮死亡。(引自宣統三年《項城縣志•麗藻志》)【原標題:“大將軍長史”應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項城文廣傳媒網 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