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罪魁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人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
時光悠悠,轉眼六十七載已過。還有多少關于這場偉大戰爭的故事和細節不為我們所了解?
當年20歲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所幸,他們沒有忘記歷史,沒有忘記自己的親身經歷。本報今起開設《聽他們講那抗戰的事情》欄目,邀請在洛的老英雄們講述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戰斗。
核心提示
67年前的“8·15”,22歲的李松海在昆明與遠征軍戰友們朝天空連放數槍,慶賀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今年的“8·15”,89歲的他坐在洛陽家中的書桌前,靜靜回憶并記錄著當年和戰友們在云南、緬甸的點點滴滴……
首戰告捷
運送先遣營阻截日軍
1938年1月,剛剛15歲的李松海,在洛陽報名參加了國民黨陸軍裝甲兵團的“學兵隊”,隨后在湖南湘潭參加培訓,學習開汽車。
1941年,李松海隨國民革命軍第5軍輜重汽車團進駐昆明。1942年2月,第5軍200師進入緬甸,李松海和戰友們擔負起運送200師先遣營到最前線的任務。
當時,仰光已被日軍占領,駐緬英軍從仰光一路向北撤退,200師先遣營負責在仰光以北160公里的皮尤河地區接應英軍。
皮尤河上有座大橋,是連接河兩岸的唯一通道。李松海正是在這里,遭遇了入緬后與日軍的首場戰斗。
在日軍抵達皮尤河之前,先遣營已經勘察好了地形,并在皮尤河大橋上布置了數噸炸藥。氣焰囂張的日軍只顧追擊英軍,竟在未派人打探的情況下直接上了大橋。
見橋上日軍逐漸增多,先遣營營長果斷按下了按鈕,只聽“砰砰”數聲巨響,日軍或當場身亡,或連人帶車墜入河中。
“這時候,河岸上埋伏好的部隊現身了,機槍、迫擊炮全都響了起來,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李松海說。
堅守同古
戰斗慘烈,重創日軍
皮尤河之戰后,第5軍200師駐守皮尤河北岸的同古城,李松海則留在同古城后方大佛寺軍部,擔負起守衛軍部的任務。
沒過多長時間,他聽說日軍打到同古城了。當時,軍部下令200師死守同古城,直至援軍到來。200師師長戴安瀾便把全師連級以上干部召集起來,表示要拼死堅守同古。
據史料記載,1942年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到當月29日撤退前,200師內缺糧彈,外無援兵,雖傷亡較重,但殲敵5000余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
拒做難民
翻越野人山回國
1942年5月上旬,面對日軍的三面包圍,中國軍隊唯一的退路便是退入英屬殖民地印度。但英軍竟要求中國軍隊必須收繳槍械,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這激怒了時任戰區副總司令的杜聿明:“我們有自己的國家,不必去當難民。我們從中國來,還要回中國去。”
于是,第5軍將士燒毀坦克、汽車等物資裝備,穿越中緬邊境野人山地區的原始森林回國。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李松海和戰友們砍斷樹木、藤條,開出一條小路,一天僅行進3公里。雨林中毒蛇、螞蝗及沼澤中的鱷魚異;钴S,尤其是大量滋生的螞蝗,讓人無比頭疼。戰士們不得不將厚帆布嚴嚴實實地裹在腿上,邊走邊不停跺腳。晚上睡覺時,大家點起火把,用大片芭蕉葉裹在身上才敢睡覺。
行軍時,每名戰士每天的口糧只有一小碗面粉和一壺水。為節省口糧,李松海只是中午和晚上各吃一個小餅充饑。幾天后,戰士們開始出現腹脹、嘔吐等癥狀,有人甚至感染了瘧疾。途中曾發高燒的李松海,全靠戰友的一路拉拽才沒掉隊。
根據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約10萬人,其中因戰斗犧牲約1萬人,有約5萬人死在了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里。
回到昆明后,李松海又轉戰多地,直到抗戰勝利。他后來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轉業回到洛陽!跤浾 王妍 文/圖【原標題:遠征滇緬不怕難 穿越深山把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