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嶺,出生于1963年,河南太康人氏。擅長魏碑楷書、瘦金體行楷書、行草書等多種書體,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開封書法家研究院院長、開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2003年榮獲全國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國際書畫交流大展賽金獎,并巡回展出。2006年獲“和諧頌”首屆全國老年書法邀請賽暨全國書畫家作品展一等獎。2009年在由聯合國文化發展署、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書畫家協會主辦的慶祝建國60周年“和平頌”書畫大展中榮獲金獎,被河南省評為“2010年影響河南書法界知名人士”,當選“中國收藏家網2010年影響河南書法界知名人士”。
他曾是一位在軍隊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也是現在開封市環保局的黨組成員、紀委書記。他是一位威武不屈的鐵血軍人?還是一位嚴謹莊重的政府官員?當見到王躍嶺本人時,他那寬厚的笑容和爽朗的性格,以及房間里淡淡的墨香,讓記者發現:王躍嶺的身上既有軍人的凌厲之風,又有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
□東方今報記者 陳伯輝
見習記者 馬琳
【鞍馬如飛龍,軍旅生涯養心志】
王躍嶺的家鄉太康自古人杰地靈,歷史上出過李斯、謝靈運等諸多名人。因此當地人非常重視教育,以寫字尤甚。王躍嶺在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下,自幼便開始練習書法,高中時已經小有名氣,經常被鄉政府請去幫忙書寫宣傳材料。提起這一段往事,王躍嶺記憶猶新:“每去一次,就能領到五個饅頭,當時物資那么匱乏,能得到五個饅頭是一件令人十分羨慕的事情。這可能也是激勵我堅持練習書法的原因之一吧!”
1979年,年僅17歲的王躍嶺考入南京炮兵學院,開始了軍旅生涯。古城南京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部隊緊張的生活也為王躍嶺的生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王躍嶺結識了一位同樣擅長書法的江蘇籍戰友,二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逐漸,王躍嶺感受到了“南帖北碑”這兩種書法風格的不同,也體會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王躍嶺此時見到了書圣王羲之的書法。“簡直是一見如故,寫得那么好,讓我非常感動和受啟發”。王躍嶺這樣形容初次觀賞王羲之書法的內心感受。之后,他開始認真臨摹王羲之的書法,越臨越有興趣,一發而不可收。
軍校畢業后,王躍嶺被分配到大連一個部隊工作,業余時間里他仍筆耕不輟。一次機緣巧合,王躍嶺參加了遼寧省書法大賽,初試牛刀便勇奪三等獎。因為這個榮譽,王躍嶺獲得了去西安政治學院接受高級人才培訓的機會。在西安的兩年多時間里,一得空閑,王躍嶺就會去附近的西安碑林進行書法觀摩。面對名師大家或雄渾壯美,或瀟灑飄逸的書法碑刻,王躍嶺如饑似渴,徜徉在書法藝術的海洋之中,越發領悟出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他頓悟:一個人要想把字寫好,不僅要內外兼修,還要博采眾家之長,取之精華,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書法家。
●志氣橫嵩丘,吐故納新寫新意
1987年,王躍嶺因工作調動來到河南省軍區工作。河南是一個文化大省,更是一個書法大省,王躍嶺有幸結識了司馬武當、侯和平、云平等著名書法大家。與這些書法名家接觸后,王躍嶺不僅獲得了許多全新的書法知識,而且讓他對書法藝術的視角發生了質的改變。
起初,王躍嶺酷愛魏碑。這是因為魏碑遒勁有力,流露出樸拙與渾然天成的獨特氣質,與王躍嶺崇尚道法自然的生活態度相得益彰。但是魏碑也最難練,為了練好魏碑,在研習過程中,他不僅繼承了古人的優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用寫唐楷的方式去寫魏碑”這一大膽創意。這讓他的魏碑作品用筆老道,方圓并舉、渾厚清逸,獨出一格。他又開始學習“二王”,“二王”的書法挺拔多姿,流美俊逸,王躍嶺就將北方的厚重與南方的精妙相結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再創造,最后獲得“中蘭亭之主”的美譽。
之后,為了弘揚和宣傳推廣開封特色書法,王躍嶺開始涉足“瘦金書”。瘦金書是中國書法優秀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如果說中國書法是一枝花,那么王羲之階段就是花骨朵,含苞欲放;宋徽宗瘦金書就是一朵完全綻放的鮮花,迎風招展,千嬌百媚,盡情釋放美的姿態。為了開封爭創中國書法名城,為了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讓發源于開封、成熟于開封千年書法的“一枝獨秀”——瘦金書普及和宣傳出去,王躍嶺以滿腔的熱情,借用現代網絡的力量,結識許多愛好和欣賞瘦金書的朋友,經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琢磨瘦金書徹夜不眠,若有所悟,并定期和朋友交流。這使王躍嶺的瘦金書很快做到了字字有據,筆筆傳神,閃爍著智慧的靈光,初步形成了滿紙飛花的瘦金行書藝術風格。
王躍嶺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這并沒有成為他研習書法的桎梏。沒有整塊的時間,他就把時間化整為零,閑暇時的游玩從來與他無緣,終日與筆墨相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因為對書法藝術不斷追求與探索,王躍嶺的書法藝術才能不斷吐故納新,逐漸獲得書法界人士的肯定和贊譽,取得巨大成就,他曾先后二十余次參加全國各級書法展并獲獎。
●功成書天下,兼容并蓄筑墨韻
今天的王躍嶺,已經從崢嶸的軍旅生涯中走出,他的書法藝術也融入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王躍嶺深知書法作品體現著書法家的才情、功力、學問、修養,所以他以古人“資貴聰穎,學尚浩淵”為治學原則,以“汗水入池續墨,青絲落紙化字,磨礪使毫鋒吐煙,靈悟教苦心升華”自勵。
王躍嶺告訴我們,自己很喜歡以玄奘西行取經為內容的《集圣教序》,最能體現出王羲之書法的精髓,是一部風格明快、最為標準的行書作品,圣教序碑除了其中褚遂良清麗剛勁的書法藝術之外,他更欣賞玄奘惠及大眾的精神追求和堅忍執著。在王躍嶺看來,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社會需要的就是玄奘這樣踏實的精神,書法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他說:“書法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書法家的書法也一定要根植大地,把自己的書法回報生活回報社會,唯有如此才算是實現了書法和社會的和諧。”因此,在王躍嶺的筆下,筆墨線條不再是一種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而是深入群眾,與大眾貼心的藝術表現。為此,他提出了“楷書草化”、“草書楷化”的創作理念,認為:“越是到了藝術的高峰,寫起字來就應越貼近大眾。即草書要按照楷書來寫,這樣才能不流氣;而楷書也要草化,這樣才能越來越雄厚,增加整體的流暢度。這才是書法作為情感符號的真正藝術真諦。”
在王躍嶺的眼中,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正所謂“藝癡者技必良”,翰墨場上,永遠不乏“墨池”、“筆冢”的踽踽獨行之戀。他認為只要有了更多無怨無悔地投入,才可以在得心應手中擒縱自如,不拘形式題材,隨意揮灑皆成佳作。也只有不斷地突破,才能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進程中被更多的人認可,更上一層樓。【原標題:萬里卷潮來 人間書雅志——記開封市知名書法家王躍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