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在不同的時代會扮演不同的角色。文學曾經和政治捆綁在一起,被當成政治的工具。但今天的時代已經不是一個能夠讓政治權力主宰一切的時代了,在這個時代,文學逐漸變得職業化和專門化,逐漸變成了小圈子的活動,文學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功利。雖然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熱愛文學的人,但很多熱愛文學的人又未嘗不把世俗的夢想寄托在文學上面。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太多太多了,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因為文學上的成功,便給他帶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比如在全國性的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幾篇作品后,就調進了當地的文化單位,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比如獲得了全國性的文學獎之后,就作為知名作家遷移到了省會城市,當上了專業作家……深圳的打工文學非常紅火,也得到了文化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他們不僅為打工文學宣傳造勢,還為打工作家創造良好的寫作條件,其中一些有影響的打工作家就有了機會脫離打工者的行列,不再受那打工的煎熬。王學忠當然也是一位熱愛文學的人,他不僅熱愛文學,而且他的文學寫作有了極大的影響,但文學并沒有帶給他什么世俗的好處,他沒有因為成為了一名海內外都有名氣的詩人就改變他的下崗工人的命運,王學忠至今已出版了十多部詩集,也獲得過很多文學獎,但他仍然在河南安陽的街頭賣鞋,還要騎著三輪車頂著烈日雨雪去上貨。文學的功利化在他的身上失去了效應。難道王學忠就不想過更好的生活嗎?我想,王學忠也希望自己不再在風吹雨打中求生存了,但他并不愿意把文學當成一只乞討的碗。也就是說,王學忠業余寫詩30余年,特別是當他成為一名下崗工人后,他對詩歌的依賴更為強烈,他始終是把詩歌當成了揭露社會不公的話筒,他用他的詩歌說:“是瘡,我就要揭/是冤,我就要申/是悲痛,我就要落淚/是強盜,我就要痛恨/誰也不能禁止我的感情/因為我是詩人。”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文學沒有給王學忠帶來實際利益的根本原因吧。讀王學忠的詩歌,我們會再一次思索起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這一很陳舊的話題。什么叫政治,很多人,包括很多作家都是搞不明白的,他們把政治理解為政治家的事情,理解為政治權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中國當代文學在政治權力的折騰和管制下,曾經受到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們的文學不能因此就主動放棄政治的擔當,王學忠詩歌的意義也就在于此。他的詩歌有著很鮮明的政治性,這是一種代表底層利益的政治,也是一種代表社會公益的政治。王學忠的詩歌為什么有這么強烈的反響,并不是他的詩歌達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也不是他的詩歌得到某些領導或某些部門的肯定,而是因為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王學忠在表達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和情感時,絲毫也不隱晦、委婉,他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把詩歌當成了“匕首和投槍”。當然,王學忠的詩歌也就不可能是圓滑的,八面玲瓏的,因此也會得罪一些人,會讓一些人很難受。同時,王學忠的詩歌也會被一些人利用。這一切都無損于王學忠詩歌的意義。王學忠不屬于哪個政治派別,也無須給他貼上左翼或其他什么政治標簽,他是孤獨的個體,他甚至像一個勇敢的堂吉訶德。但我們這些把文學當成職業的人,真應該感謝王學忠,他以他的孤軍奮戰,證明了文學仍然具有力量。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像王學忠這樣去對待文學,我以為社會的惡勢力也會多一份畏懼。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讀到王學忠的詩歌。□ 賀紹俊(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文藝報》原常務副主編、《小說選刊》主編。)【原標題:王學忠詩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