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翼一瞬間變成了麻花,機身把我壓在下面,胳膊、肩膀、腰部好幾處受傷,在家里躺了十幾天才能下地活動。”田少強說,這次的意外,使他對飛行從盲目樂觀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儀表盤由不銹鋼飯盒改成
簡陋
記者注意到,“勇氣號”的儀表盤,居然是由一個飯盒改造成的。“最初是用木板制作的,但木板硬度不夠而且螺絲容易松動,后又采用鐵質的儀表盤,但容易生銹重量也過重,最后,我決定用不銹鋼飯盒來替代。”田少強說。
“在反復試飛和改進中,他發現了很多問題,反復修改。比如他設計了雙方向、雙油門,可以保證在飛行過程中,其中一個失靈后緊急備用。再比如,一開始飛機使用的是汽車用的大電瓶,雖然電量足,但重量太重,后改用電動車使用的小電瓶。”田少強的朋友張凱說,少強一天到晚腦子里裝的都是飛機。
“少強改變了周圍朋友的生活,由于他癡迷于制造飛機,朋友們誰有空誰就過來幫把手,大家共同見證了這架飛機從無到有的過程,聊天的話題也都是圍繞著飛機進行的。”朋友何宇進說,為了試飛安全,大家一起動腦子將駕駛座位周圍安裝起保險杠,以避免因機翼、螺旋槳出現問題或飛機翻轉,導致田少強再次受傷。
“推動螺旋槳已經斷過3根了。”田少強說,在制造飛機主體架構時,因為缺少經驗,沒有發現引擎和推動螺旋槳的連接履帶卡殼問題,剛啟動,螺旋槳就打飛出去,經過反復試驗才找到合適的履帶,螺旋槳終于運行順暢。
并未接受過正規駕機訓練
坦言
在不少人看來,田少強的飛天夢似乎是異想天開。
“自己造飛機,這事別說讓別人聽著沒譜兒,我自己都覺得可笑。你說,飛機那么精密,一個農民,又沒有多少文化,咋能造好?第一次試飛時,他喊我去看,起飛時,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不敢睜眼,想沖上去把他拽下來。特別是他試飛受傷后,我實在忍受不了,極力勸他放棄,可他就是不聽。”妻子魏海麗一臉無奈,“現在,他每次試飛都讓我很揪心,生怕出意外。”
“雖然試飛成功了,但與我心中理想的飛行還有一定的差距。”田少強坦言,自己在飛機制造和駕駛技術上都還不夠完善,打算過一段時間后去廣州、浙江學習。
田少強表示,他打算最近再次試飛,爭取飛行高度達到15米以上。如果技術到位、資金到位,他還考慮準備開辦“飛行俱樂部”,希望更多喜歡飛機,有飛行夢想的人參加進來。
田少強說,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并未受過正規駕駛訓練。“比如,緊急迫降是駕駛飛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在飛行過程中,飛機自身有可能出現水箱溫度過高、離合松動等問題,需要馬上降落調試,如果不會緊急迫降,那肯定會造成人身危險。”他說,他有心去安陽航校學習駕機,但一二十萬元的高額學費,讓他實在難以承擔。
編后
農民造飛機,并非新鮮事物。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北京、南京、廣東、安徽、山東、四川、寧夏、甘肅等多地農民“自造”飛機的報道頻見報端。這些人的經歷與田少強大體相似:懷揣夢想,自學鉆研,不惜血本,無畏風險。
“飛機那么精密,他一個農民,又沒有多少文化,咋能造好?”仔細想想,田少強妻子的話,不無道理。事實上,“田少強們”的飛機,最大的硬傷是工藝簡單、技術薄弱,甚至是靠一釘一錘敲打出來的,安全真的難以保障。山東一農民自駕飛機時不幸罹難,陜西一個農民試飛時和同機教練雙雙摔落致死等事件,就是例證。
說田少強的飛天夢想“堅硬”,無意貶損一個農民的科學探索精神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生命激情,然而,在當前我國雖有相應部門管理私人飛機,但還缺少相應監管措施,缺乏對民間飛行進行必要的指導和服務的背景之下;在幾乎每一個造飛機的農民家庭陷入貧困,甚至付出慘重代價的“堅硬”現實之下,我們是否應該冷靜地思考:對每個人而言,對每項民間智慧來說,如何發揮符合自身實際的聰明才智,適時調整科研創新方向,從而實現別樣的絢爛夢想呢?【原標題:一個農民的“堅硬”飛天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