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孫長林先生走了,把一生的財富捐贈給大學。他高尚的品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孫長林先生平時生活艱苦樸素,沉潛收藏,境界超拔,樂于奉獻,為促進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促進大學文化建設,先后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無償捐贈數千件極高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藝術珍品,體現出無私奉獻的人格風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品格高尚、開拓創新,在創建工藝美院、引進人才、創新工作、崇尚學術等方面堪稱楷模;他尊師重教,培養后學,開拓新學科,注重工藝理論與實踐并重,學術理念引領學校健康發展,成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寶貴財富,堪稱“孫長林精神”。
“仁者愛人”,孫長林對文化藏品的熱愛,最終都落實于對大學師生的仁愛和期望,落實于文化教育事業的持續和發展。2001年“孫長林藝術收藏館”揭牌之際,孫長林先生將自己潛心收藏的160件從新石器時期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系列藏品,無償地捐獻給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02年孫長林先生八十壽辰之際,又將千余件民間年畫、漢畫像石拓片、民間玩具等再次捐獻,累計捐贈藏品4625件(套)。他認為,真正的收藏家以藏品為樂,以人為主體,以精神愉悅和文化鑒賞為主。他先后無償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捐贈的眾多藏品,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難予估量。“我認為,能夠以個人的力量,將散落于民間的藝術品挖掘、收集和整理出來,返還于社會,以系統的藝術載體的形式返還于現代設計藝術教育,才是藝術品最好的歸宿。”這是孫長林對自己捐獻的認識,也正是他高風亮節、高貴品格的體現。正如張仃先生為孫長林先生題辭所稱譽的——“精鑒玄覽,會通古今”、“平生懷直道,大化養仁風”。
為將孫長林捐獻的藏品實現“返還于社會”“返還于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歸宿,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專門建立了“孫長林藝術收藏館”,分設陶瓷、民間玩具與年畫、畫像石拓片三個陳列室,供師生、學者、廣大社會人士參觀與研究。實踐證明,捐獻藏品的的義舉已經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映,“孫長林藝術收藏館”成為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平臺,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學的文化名片。孫長林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體現出人格的力量、學術的境界、文化的精神,將激勵和感召一代代教師和學子加強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也將化作一種無形的學術力量,將大學文化精神發揚光大。
“孫長林精神”,大學弘揚,薪火承傳! (潘魯生為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原標題:潘魯生談山東工藝美術教育事業奠基人孫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