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潔工,但他撿垃圾撿成了全國勞模;
他不但自己撿垃圾,還建立了河南志愿者撿垃圾團隊;
他的故事已被改編成了電影《北京好人》;
他就是全國勞模李高峰
認識李高峰,已經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李高峰還不為人所知,住在八里莊附近小區的一間類似門衛亭的房間,夫妻二人加上孩子,一家三口住在10來平方米的房間里。
時隔這么多年再次見到他,讓記者有了些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覺,全國勞模、朝陽區十大公德人物、事跡被改編成電影……但即便是這樣,找老李聊聊仍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他仍住在那個小屋,他的主業仍是撿垃圾。
社區保潔員
外號卻是“社區110”
2001年,李高峰帶著妻子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打工。他租住在二道溝河旁邊的城鄉接合部。二道溝河是一條排水渠,因為河岸邊和河水中遍布生活垃圾而臭氣熏天。居民們長期不敢開窗戶,如果遇上下雨天,垃圾使得排水不暢,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像極了老舍筆下的“龍須溝”。
李高峰賣過紅薯、當過送報員、庫管,最后干脆做起了保潔員。“有時候工作著,還會惦記著河里的垃圾”。2005年初,李高峰到朝陽一社區做了一名保潔員,他利用業余時間到其他城鄉接合部義務打掃衛生,一干就是8年。幫助外地來京人員,為120多人找到工作。多年來義務鏟除小廣告數十萬張,自費買涂料就花了6000多元。參加義務巡邏,先后抓獲各種違法犯罪分子28名,身上傷痕累累,右手小指險些被歹徒砍掉。
附近的居民幾乎都有李高峰的手機號,大小事情都愿意給他打電話,大家都稱他為“社區110”。
緣起鄉情
成立河南志愿者團隊
李高峰并不是孤軍奮戰,他的熱心腸感染了一批志愿者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于是,李高峰萌生了成立志愿服務隊的想法。2007年,河南在京環保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了。隊員從最初的老鄉、同行的4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人。隊伍里有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原來主要是保安、保潔員、農民工群體,現在擴大到大學生、白領、律師、公務員、工程師、IT精英、企業老板等。服務區域也從朝陽區擴展到了大部分北京城。志愿服務內容從環境衛生清理、文明宣傳、小廣告清理,拓展到了限塑、禁煙、禁痰、水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體育賽事志愿者服務、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垃圾分類宣傳,以及義務理發、送水、維修家電、修理自行車等便民志愿服務。
“我們的志愿者中還有外國人。”李高峰說,“有一次在朝陽門外舉行志愿活動時,來自英國的一位女士很感興趣,當即留下參加,后來成為我們的熱心志愿者。”
現在,每逢周末,北京的街頭巷尾都能看到李高峰和團隊志愿者們活躍的身影。4年來,他們服務的區域已從朝陽區擴展到了東城、西城、海淀、豐臺等地。周末志愿者們提供的理發、送水、維修家電等義務服務,已經成為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其實,組建河南志愿者團隊的初衷只是扭轉大家對河南人的看法,但是日子久了,大家都忘記了初衷,而是真正愛上了公益事業。”李高峰說。
“北京好人”
帶出一個品牌
2010年1月31日,溫家寶總理接見了他,并評價他說:“高峰啊,你不僅為河南人爭了光,也為首都和國家爭了光,無愧于你”北京好人“的稱號,假如大家都能像你一樣,人人做好事,個個做好人,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美好!”總理的褒獎對于李高峰來說更像是鞭策。“總理對我有這么高的期望,我覺得我一輩子都不能把我的原則降低。”
雖然頂著無數的榮譽,但是李高峰現在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沒有任何變化,更甚的是,本來妻子毛紅霞擺地攤賣水果一天能掙七八十元,但是因為李高峰做公益太忙,還要經常幫丈夫做保潔工作。另外,人一忙,電話費就多,時候長了,毛紅霞反倒感覺家里的擔子不輕反重。
毛紅霞說,他們夫妻二人每月工資共1600元,要負擔一家人的生活,還有孩子的學費,幾乎每頓都是饅頭就咸菜。有時好不容易攢點錢,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高峰“偷”走做公益了。
這些事情,李高峰心里很清楚,他說,這么多年非常愧對家人,但是,附近居民甚至北京市民都對自己這么信任,我沒有理由不堅持做公益。【原標題:李高峰:河南來的北京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