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復興與南陽崛起,周大新談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他說,一個地區要崛起,為大家所關注,能看得見的首先是經濟上的崛起,讓人們富起來。這是一個硬標準,但要達到這個標準,沒有文化的眼光,沒有文化在背后支撐肯定是不行的。文化起筋骨作用,文化站立起來,經濟才能很好地發展。南陽晚報推出的“文化復興與跨越崛起百日談”,定位準確,思路明確,彰顯了作為南陽這個特殊地域的主流媒體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擔當精神。
他說,南陽歷史上曾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為中國、為世界所矚目。后來因地理因素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南陽的地位變得不那么重要了。隨著南陽經濟地位的喪失,大批文化人到外地發展,文化成果相對也少了。現在提出文化復興,必須要有新的文化創造,要創出一批文化成果。只要人的精神世界充實向上,做起事來有精神支撐,經濟就必然會隨之發展起來,F在南陽很多人在外地打工,他們在外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比如穿衣的品位、待人接物的禮儀,還有建筑文化的影響等,再回來做事,眼光、決心、意志肯定與沒出過門的人不一樣?傊幕瘡团d是南陽崛起的一個基礎,是一個思想資源基礎,沒有文化的繁榮,經濟很難搞好。江浙上海一帶經濟發展得那么快,文化南遷,大批的文化頂尖人士在那邊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文化復興與南陽崛起是相輔相成的,南陽要崛起,抓文化復興是很好的路子。
對于如何打破農耕文明對經濟發展的束縛,周大新在他的作品中以溫情贊揚和理性批判的兩極寫作予以顯現。他的《屠戶》《明宮女》《怪火》《向上的臺階》等,展示了人物形象由于因襲傳統負累、囿于盆地意識而在行為思維方式上表現得消極落后。但在《漢家女》《第二十幕》以及《湖光山色》等作品中,他也展示了主人公開放進取、革故鼎新和堅強剛毅等精神品質。結合自己的作品,周大新說,農耕文明既造就了南陽,有時候也束縛了南陽的進步發展。農耕文明不像工業文明那樣吞吐四海,農民往往只看到眼前一塊地,吃飽穿暖就滿足了,而工業發展要求人們不僅要看附近,還得看別的省份甚至國外,F在南陽50歲以上的農民,眼光普遍看得不遠,他們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滿足于把莊稼種好然后收回來、再把原糧賣走的現狀,沒有想到深加工,像發達國家那樣,將農產品變成工業品,讓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完全融合。當然,打破農耕文明對南陽發展的束縛也需要一個過程,相信未來只要我們的農民將眼光放遠,加上政府的引導,完全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周大新 本報記者 王 平 攝 □本報記者 王 平【原標題:周大新:文化復興是南陽崛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