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虞喜《志林》載,鐘繇曾發現韋誕有蔡邕的練筆秘訣,便求韋誕借閱給他,韋誕不給,幾經苦求,韋誕仍不答應。鐘繇情急捶胸頓足,終至昏厥,經急救方蘇醒。韋誕死后,鐘繇派人掘其墓而得其書,從此書法進步迅猛。只是韋誕比鐘繇晚死二十余年,鐘繇怎么可能去盜韋誕墓呢?掘人祖墳可是被世人視作傷天害理的惡事,這個杜撰似乎過頭了。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蕭衍撰有《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
鐘繇的大兒子鐘毓年紀輕輕就官拜散騎常侍,小兒子鐘會尤為聰明。鐘繇曾引兩個兒子去見魏明帝曹睿,鐘毓嚇得全身是汗,鐘會從容自得。明帝問鐘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鐘毓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明帝又問鐘會,“你怎么不出汗呢?”鐘會學著他哥哥的口氣,“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明帝哈哈大笑。
鐘會和鐘毓小時候偷酒喝。鐘繇假裝睡覺觀察他倆。鐘毓每飲一杯,都先行禮,后喝酒;而鐘會卻是拿起來就喝。鐘繇起身問鐘毓,“為什么喝酒前要行禮?”鐘毓回答,“飲酒本來就是一種禮儀,怎能不守禮?”鐘繇問鐘會,“喝酒前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酒本來就不合禮儀,再行禮,豈不虛偽?”
鐘繇、鐘會父子被書界呼為“大小鐘”。
插幾句題外話。《世說新語》記載,鐘會景仰名士嵇康,他寫有一本關于玄學清談內容的《四本論》,想讓嵇康看一看,可又怕嵇康質疑問難,不敢拿出來,便悄悄把文章塞進嵇康家的窗戶里,轉身跑了。后來,事業有成的鐘會再次拜訪嵇康,為了表示對嵇康的尊重,鐘會還帶了不少顯貴賓客,特意穿上精致華麗的衣裳。嵇康與向秀在柳樹下打鐵,并不招呼他們,只是繼續埋頭打鐵。無奈,鐘會只得與隨他前來的眾人一起打道回府。臨走,嵇康忽然放下鐵錘擦擦汗,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問答都很巧妙,但也由此種下了嫉恨的種子。后來,鐘會伺機誣陷嵇康,借司馬昭之手殺了嵇康。
我寧肯相信此鐘會非彼鐘會。可歷史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彼鐘會即此鐘會。既然如此,我只愿記住拿筆的鐘會。
“大小鐘”——想起被畫界稱為“大小李將軍”,合力開創了中國繪畫史上金碧炫目的“青綠山水”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畫有云遮霧罩的“米氏云山”的米芾、米友仁父子,還有被譽為“二王”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自家的墨跡江山自家傳,趙構、趙佶兩位父子書畫皇帝墨跡傳了,江山丟了。陽 飏【原標題:鐘繇 楷書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