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在記憶深處,那個曾擔任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漢景帝)信任、號稱“智囊”、滿腹經綸的晁錯,那個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上書直諫以天下為己任的晁錯,那個“七國之亂”之時被腰斬于“誅晁錯,清君側”旗號下錚錚鐵骨的晁錯,那個著有《論貴粟疏》等被譽為“西漢鴻文”、才華橫溢的晁錯,頓時浮現在眼前。
去年,在瀏覽《許昌晨報》時,我又很意外地看到一篇報道。報道的標題是《晁錯墓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報道,2012年5月10日許昌市政府正式下發文件,增補晁錯墓為許昌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這個消息讓我感到既振奮又酸楚。這份報紙,我一直珍藏至今。
今年因為參加社會實踐的緣故,我指導學生申報了一個許昌市歷史文化名人資源保護開展現狀社會實踐團隊。6月26日,我再次懷著一種憧憬和仰慕的心情,和實踐隊隊員來到位于許昌市烈士陵園角落里的晁錯墓前。
眼前是一個呈圓形、土丘狀的大土堆。大土堆在整個陵園里不是太顯眼,上面雜草叢生,還有幾株交錯、彎曲的樹木。整個墓冢高約10米,占地336.4平方米。墓冢前正南方矗立著一個碑。碑是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立的, 碑中間刻有“漢御史大夫晁公之墓”等字。雖然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雨剝蝕,字跡不甚清晰,但走進仔細端詳,還能夠依稀可辨。
許昌市烈士陵園每年也接待大量的人員,如各級領導、大中小學學生、市民等,但大家似乎都是沖著瞻仰烈士、祭掃紀念碑、參觀紀念館而來的。尤其是到了每年的清明節前后,平時清靜的許昌市烈士陵園一下子熱鬧起來,瞻仰祭拜者絡繹不絕。但晁錯墓靜靜地躺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唯有瑟瑟的風聲陪伴,寂寞而寒立。許昌市烈士陵園四周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喧囂不已。這些與晁錯墓似乎是兩個世界。晁錯墓破落不堪,形容憔悴。偶有路遇者,竟發出了“誰是晁錯,為什么不是晁對”的疑問。
郁達夫曾說過:“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作為許昌人,我們慶幸有這樣一位令人崇敬的先尊。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很好地傳承、保護,在社會發展、車輪滾滾前行的今天需要科學地開發、利用。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解決一個認識問題。
如何去認識呢?寂寞的晁錯墓在等待著……作者:黃高峰【原標題:寂寞晁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