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漢獻帝的宿命:空有慈悲之心 苦無回天之力

2013/11/11 17:13:08 點擊數(shù): 【字體:


    無須忌諱的“宿命”與“因果報應”;漢獻帝尚存親情、人情、體下之情,所以有人同情;時耶、勢耶、境耶——這就是命運。

    在科學昌明時代沒人會相信迷信的宿命說。凡事都有因果,但未必都有現(xiàn)世報應,老百姓叫“現(xiàn)世報”。但我們又無須忌諱“因果”與“宿命”。萬物都有聯(lián)系,萬事絕非孤立,這是科學的哲學觀。老百姓講積德,說“爺爺奶奶積兒孫”,而不是現(xiàn)世現(xiàn)報,這些說法都是有一點科學成分的。

    真正的“宿命”,就是先天注定不可更改的。比如獻帝出生在皇室、出生在失政亡國之際,這就是他的不可更改的宿命。漢高祖、漢光武這兩個開國、復興人物他們可以草創(chuàng)民間,從頭干起,因為他們有自由。可是哪有一個生為皇室人物而去發(fā)動起義的?獻帝的老子已把天下肢解了,誰也沒辦法,這就是他的宿命,他改變不了,不管怎么努力也改變不了他的出生。再一個宿命就是他的素質(zhì)絕非是天下雄主的素質(zhì),至多不過是一個治世中主,而他那種性格生于亂世只能為魚肉,而不能成為刀俎。所以西方人說性格即命運。人有后天不可更改的先天稟賦我們不能不承認,懦夫可以偶爾露崢嶸,但終于成不了氣候,這也是宿命。因果更不消說了,這是無須否認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有惡報,惡得善終的也有偶然,但總體上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現(xiàn)世現(xiàn)報的有,隔世而報的也有。總歸是種瓜不可能得豆,播跳蚤怎么也生不下龍子。漢獻帝就是既占了宿命也占了因果,這些都是他父祖給他的先在給定,他改變不了。但他本人的些微好處不也贏得了人們的同情嗎?

    漢獻帝雖為亡國之君,但無論史家還是讀者,很少有憎恨他的,至多是恨其不爭,恨其懦弱,但他又能怎樣呢?人們不恨他還在于他并沒什么作惡處,而且心地十分寬厚。也正由于他寬厚能容忍于非常不該忍之忍,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業(yè)。但若生于治世,即使不為英主,至少可為中主,不至于成為亡國之君和昏君。

    據(jù)史載,他立為皇帝后,便馬上派人尋找自己母親王美人的哥哥。把母兄王斌并妻子一道迎入長安,賜給房屋田地,使其有生存之倚,并拜為奉車都尉。追尊母親為懷靈皇后,重新安葬以皇后禮。之后又升遷王斌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賜租賦500戶,得以善終。病故后追贈前將軍,并以其子王端襲父爵位。這也是一種孝行。他的哥哥弘農(nóng)王死后,王嫂唐姬流于民間,獻帝知道她受叛將李傕所逼后,也派人迎入王宮,封為弘農(nóng)王妃,奉養(yǎng)于宮。獻帝不但有親情,也很有憐憫之情。他見隨自己奔波的朝臣中有貧困的,都盡可能地周濟一下,“賜百官尤貧者金、帛各有差。”在他即位后恢復了科考制度。有一次試考的學子有四十余人。考后主管部門把考生分為三等,一等的賜位郎中,參議朝政;二等的賜位太子舍人,服侍于王子;三等的落考回鄉(xiāng)。漢獻帝聽說落榜人中有60多歲的白發(fā)老翁,頓時大發(fā)慈悲之心,刷下一道圣旨說:

    孔子嘆“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yè)。結(jié)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nóng)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獻帝這道詔書的主要意思是:如今有的老考生年齡都超過60歲了。他們一邊準備考試,一邊還需要求借錢糧以為入京會考之資,因而不能專心備考。所以他們考的不太好情有可原。想來這些人從兒童時起就入學堂學習,直到頭發(fā)白了,仍不得功名,空手而歸。一想到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們將在農(nóng)村鄉(xiāng)野一生,對前途絕望,我的心中就很同情可憐他們。這樣吧,這次考試中下榜落第之人,都一律視為太子舍人,留用京師。獻帝此舉似乎不太中規(guī)中矩,但亦見其富有同情心的一面。那么也許有人會說他怎么不念天下蒼生呢?那么多老百姓不都在鄉(xiāng)野之中饑寒交迫嗎?這話很有道理。古人云:憂海水少,不可以淚益之。帝王之道不在小恩小惠,而在抓根本、重農(nóng)商使天下富庶,百姓自然安居樂業(yè),否則救一饑救不百飽。但漢獻帝哪里是一個皇帝?他不過是一個被挾持一生的政治囚徒而已。但他確實做過“救一饑”的事。

    公元195年,京城周圍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正是農(nóng)事旺季卻一百多天沒下過雨。谷價飛漲,“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這是正史所載。京城四周的饑民涌入城中討飯,到處是餓殍橫尸。漢獻帝知道后馬上命令有關(guān)部門開倉救命,并派侍御使侯汶主持為饑民煮粥布施,能救一人是一人。可是獻帝發(fā)現(xiàn)死人并不減少,便懷疑侯汶等一干組織救濟的官員舞弊,于是在御座前親自命人做粥,來計算一斗米可煮多少粥,可救多少人。知道其中肯定有問題后,便派侍中劉其去責問有關(guān)部門。這一下負責此事的衙門人員都來到獻帝前謝罪,匯報說已將侯汶逮捕一一核實,確實有弊。可是這漢獻帝又發(fā)了慈悲心腸,說:“放了他吧,我不忍心讓他為此入獄。可以打他五十棍作為懲罰。”從此以后,沒人敢再作弊,把官倉中取出的糧食全部如實地救濟災民了,因而救下了許多人命。

    就是這樣一個囚徒皇帝,他還能做什么呢?至少他還存有常人的同情心、憐憫心、善惡心,而且從不虛張聲勢,得理不饒人。好人未必做得好皇帝,但以漢獻帝之本質(zhì),如果真能坐臨天下,至少不會荼毒天下蒼生。這也許正是連史官都為他鳴冤叫屈之處。

    在他沒有理政能力時被立為帝;在他想要理政時,他已被剝奪了理政的權(quán)力。其實即使給了他權(quán)力,這天下之亂他也未必撥得過來;那些百年積弊他也未必能反得了正。所以史官說他生不逢時,且又生不逢人。這就是命運。

    漢獻帝生有四男兩女。兩女在曹丕即位后廣征宮女時,將獻帝二女征入宮中為嬪妃。長子立為太子后早亡,伏后所生二子為曹操毒死。后來又立長孫劉康為太子。還有后人劉瑾、劉秋等人到了晉朝仍保有封號,直到兩晉末年的“永嘉之亂”,獻帝的子孫后代基本都死于戰(zhàn)亂之中,獻帝子孫們的封號也從此取消了。觀漢獻帝一生不能不說史官對他的評價和為他辯護不是沒有道理的。“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獻生不辰,身播回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其詞何其傷憫,如聞史人嘆息。列寧曾經(jīng)講過大約這樣一段話: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被迫成為領(lǐng)袖人物的人注定了只能是悲劇人物。漢獻帝正是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文章摘自《歷史新說:三國大傳》 作者:周殿富【原標題:漢獻帝的宿命:空有慈悲之心 苦無回天之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鳳凰網(wǎng)歷史 2010年02月12日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