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姐姐的安排下,當年才10歲的李雪英就這樣從老家來到了鄭州。當時擔任鄭州市體校校長的現任鄭州市體育局局長李慶山,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李雪英的樣子:“又瘦又小,怯生生的,還流著鼻涕呢。”
市體校接納李雪英時的想法也很簡單,姐姐已經是舉重名將,從基因上講,李雪英也應該有舉重天分。然而,真正見到李雪英時,萬春還是覺得出乎了自己的意料。“四肢勻稱,爆發力好,是一塊好料。”萬春回憶說。
體校還對李雪英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讀者也可以通過這個測試看看自己是不是具備舉重天賦):雙手背后,挺直上身,然后下蹲,一般人在蹲下來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腳后跟離地,而李雪英則是穩穩地下蹲在那里,這更體現出了一個舉重好苗子的特點。
自身條件得到認可,但李雪英還面臨著一個問題:李雪英姊妹五個,家境貧寒,要想在鄭州上學,不光有學費,還有住宿費、伙食費等各類費用,家中負擔不起。情況被萬春匯報到校長李慶山那兒,后者一狠心,費用全免,不能因此錯過一個好苗子。
“1996年奧運會以后,鄭州的競技運動陷入低谷,我們那時候專門出臺業余訓練政策,重點強調的就是選材,難得的好苗子,要是因為費用給耽誤了,就太可惜了。”李慶山回憶說。
訓練中透著一股狠勁
帶著李雪英投入正規訓練后不久,萬春就暗喜,自己真是沒看走眼:不光是身體條件好,李雪英還倔得很,小小年紀在訓練中透出一股狠勁兒,一個技術動作沒做好,不用教練叮囑,自己反復做。有時候,萬春怕她太較真,也會說“行了,不錯”,但李雪英能從口氣中聽出來教練是有些勉強,就還接著練,直到教練、自己滿意為止。
到了2002年,第九屆省運會舉行,李雪英迎來了嶄露頭角的機會,當時市體校也面臨著一個選擇:是不是給她降體重,因為以她的能力降了體重能確保為鄭州市拿牌兒,但從長遠看,這對正處于身體發育期的小姑娘并不好。“想來想去最后決定不降,完全按照她的生長發育節奏走,我想要的是全國冠軍乃至奧運會冠軍,不能為了省運會一塊金牌就影響孩子。”李慶山回憶說。
即便這樣,李雪英在當年的省運會上還是拿了冠軍。而此后,從40公斤、42公斤、48公斤級一直到現在的58公斤級,李雪英從未降過體重,而是完全隨著自身的成長和發育一步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