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倫敦親眼看著女兒舉起奧運金牌,是李相民最幸福的時刻。
這是六十多歲的李相民第一次出國。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麥子,從河南省平頂山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出發,坐汽車到了市里,換火車到了鄭州,然后坐飛機到北京,在那里再次起飛,目的地是倫敦。
他的第五個女兒李雪英首次代表中國參加舉重女子58公斤級的比賽,第四個女兒李雪久也曾是舉重世界冠軍,舉重改變了這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盡管生活相比以前有了改善,但李相民兩口子仍然種著7畝多的地,住著十幾年前蓋的瓦房,“我們就是個農民,種地是我的本分。孩子們出息了,要歸功于國家培養得好。”
姐姐打工供妹妹訓練
李樓村兩百多戶,李相民家是其中過得較差的。家里五個女兒,光讀書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說句實話,那個時候家里窮,讀不起書。”李相民感嘆。年齡較大的三個女兒,上學上到初中,就無法供下去了,沒辦法,只能去打工。最先去北京,后來南下廣州,在玩具廠里當工人。
而李雪久練舉重,也得從家里拿錢。“訓練費和伙食費,一個星期要交幾塊錢。那個時候種地掙不了錢,都是幾個姐姐打工供著她。”
此后李雪久開始出成績,舉重隊里包吃包住,家境才好了些。在李雪久被國家隊征調之前,家里蓋了七間瓦房,后來又買了個29英寸的電視。“到了雪英訓練的時候,我就不管伙食費了,都由她四姐管。”
名氣大買化肥也不便宜
但按照城里的生活標準,農民的富裕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李家的那幾間老瓦房,一直住到了現在,沒錢翻新。
“她們比賽獎金拿了多少錢,我也從來不問。兩個人都是十來歲就走了,從省隊到國家隊,又不讓回家,一年回家一兩趟,呆三兩天就得走。”
一家出了兩個冠軍,村里人的羨慕是少不了的,但“就是口頭說說,不頂什么用”。以前李雪久拿冠軍,門前無人問津,直到李雪英亞運會奪冠,才有一些領導過來慰問。這么多年走過來,李相民心里想得很明白,“說句老實話,名氣大了又能怎樣,買農藥化肥能給你便宜點?這個根本說不上。”
如今,四個女兒都嫁了人,三個在當地,李雪久在省城鄭州安居樂業。老兩口還繼續種著他們的地。有人建議,女兒一旦拿了奧運冠軍,那么多獎金足以讓他們搬到縣城里去住,李相民則不這么想,“搬了我的地咋辦?種地是我們的本分啊。”
躲在角落偷偷看比賽
女兒參加奧運會,自己也能沾光出趟國,這是李相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直到大約兩個月前,一家網站請他來看比賽。
李雪英出場參賽之前的這幾天,李相民就跟著其他人一起,前往倫敦城區逛了逛。“去了大本鐘、大英博物館,我們什么都沒買,東西太貴了,一個英鎊頂咱們10塊錢,我要是花了5英鎊就相當于50塊。”
他有一年多沒有見到小女兒了,這次來倫敦,也故意不告訴她,怕她緊張,比賽時發揮不好。“我躲在一個角落里,絕不能讓她看到我。”李相民說,盡管是奧運會,自己倒不感到緊張。“奧運金牌想是想過,但在沒有實現之前,都是一句白話,拿到才算數。”這是個老實巴交的男人,一如女兒。特派記者 關尹(本報倫敦今日電)【原標題:父親李相民講述李雪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