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震:40載不停歇的時代歌手
2013/11/20 17:22:0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今年12月份,他將正式退休。
但他還是那樣風風火火,像個毛頭小伙子,整天騎著車子、背個背包,山里山外忙著采寫新聞稿件。
他40年如一日,為我們火紅的時代而歌,令同行感動,令百姓欽佩。
他就是泌陽縣馬谷田鎮(zhèn)政府信訪助理兼新聞通訊組組長王有震。
王有震有兩個雅號:“慈善作家”、“愛心記者”。2009年,他榮登“中國好人榜”,榮膺“中國好人”稱號。
筆耕不輟寫時代
從小酷愛寫作的王有震,從1972年到泌陽縣郵電局上班就開始寫稿,后調入泌陽縣馬谷田鎮(zhèn)政府當上了鎮(zhèn)信訪助理兼新聞通訊組組長,一直堅持至今。
2000年4月21日,他翻山越嶺到馬谷田鎮(zhèn)王沖、馬道等村小學調研村級小學的財務管理情況,返回時天已黑透,他一不小心跌入山溪中,身上多處摔傷。兩天后,他寫的《農村教育系統(tǒng)財務管理如何理順?馬谷田鎮(zhèn)的經驗是:實行賬務、資金雙代管》被《駐馬店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進行了轉載。
2002年2月,王有震到孫莊村采訪時,村醫(yī)對他說:“你宣傳宣傳馬莊教學點的代課教師徐云玲吧,丈夫臥病在床,她學會了犁地、打場,教學質量卻一直全鎮(zhèn)第一。”他深入采訪得知馬莊教學點位于桐柏山深處,由于山高溝深條件太差,1983年建校后3年間來了6個老師,一個沒留住。1986年徐云玲接任后,看著兩間茅草屋實在不像教室,便同丈夫一起上山炸石頭,然后拿出一年的工資,請人蓋起了3間石頭教室,當地山民形象地稱之為“巴掌學校”。徐云玲在這個“巴掌學校”工作了26年,資助過86名貧窮孩子,當地學齡孩子無一輟學、無一失學,教育質量一直處于全鎮(zhèn)學校的前列。
王有震將其事跡相繼發(fā)表在《黨建》雜志、《河南日報》、《大河報》、《東方今報》、《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等報刊上,近百家網站進行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09年3月,徐老師被破格轉正。今年春天,上海慈善人士捐款16萬元改建學校。尤其是今年的8月4日,她作為河南省唯一代表,非常榮幸地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邀請,到北戴河休養(yǎng)一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曾因舉債20萬元義救3個棄嬰和收養(yǎng)3個孤兒、向地震災區(qū)捐獻5噸大米等而榮膺“中國好人”和“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殊榮的馬谷田鎮(zhèn)黃莊村農家女張喜鳳,就是王有震一手報道出來的先進典型。過去,張喜鳳在縣城開辦了米行,規(guī)模小,品種單一。他協(xié)助張喜鳳注冊了河南張喜鳳糧油有限公司,義務為其出謀劃策,使該公司名聲大震,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遠銷鄭州、南陽、駐馬店等地。今年春,張喜鳳當選為市、縣人大代表。
天道酬勤。迄今,王有震已在市級以上報刊、電臺、電視臺發(fā)表各類新聞、文學作品3660篇,被《河南日報》、《河南經濟報》等媒體聘為特約記者、特約撰稿人,多次在國家和省、市新聞和文學作品大賽中獲獎。他連續(xù)24年被評為全縣新聞報道模范,16次被評為駐馬店市先進新聞工作者。2004年,他被授予駐馬店市第二屆文明市民標兵榮譽稱號;2005年被駐馬店市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圓了他孩時的作家夢。
關愛他人勝過關心自己
王有震樂善好施,以幫助別人為榮,從來不求回報,被當地群眾譽為“當代雷鋒”。
1976年當時在縣郵電局工作的王有震,月薪僅30.5元,上有爺奶、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生活貧困。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他將從牙縫中“擠”出來的50元錢寄給災區(qū)人民。
1997年冬,馬谷田鎮(zhèn)小李莊村張崗組農民劉恩選收養(yǎng)了1名來自信陽的流浪孤兒,視如己出供應這個孩子讀初中、上高中。王有震多次捐資捐物,并將父子倆的故事刊登在報刊上,收到全國各地的捐款6萬多元,幫助這名孤兒圓了大學夢。
2004年春天,王有震下鄉(xiāng)采訪義務贍養(yǎng)孤寡老人的羅店村梅溝組彭文蓮,其兒子上大學,丈夫患重病造成雙目失明,家里一貧如洗。同情弱者的王有震,從懷里掏出200元錢,又協(xié)調民政部門救濟300元,并幫助解決了低保。
2006年春天,馬谷田村代明全的女兒代菲菲患上了白血病。為給女兒治病,代明全變賣了全部家產。王有震聞訊給他送去1000元錢,并聯系民政部門為他們全家解決了低保。王有震還寫成稿件發(fā)表在《大河報》、《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上,引起了泌陽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代菲菲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共計14萬余元。王有震還多方聯系找專家,并送代菲菲到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后來出院復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