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之中有顆星名叫“一行小行星”,這是國際小行星組織紀念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一行而命名的。作為天文學家、數學家、機械專家的一行和尚,曾發明了不少觀測天象的儀器。不可思議的是,早在唐代開元年間,他就成功地測量了子午線,不愧為經天緯地之才。
在我的潛意識中,佛教作為宗教是唯心的,與科學技術無緣。但一行大師的實踐讓我認識到佛門的博大精深和佛法的包容性。
僧一行,本名張遂(公元683年—公元727年),一行是他的法名。一行早年是在京城長安度過的,此時家道已經衰落。貧窮的一行自幼聰明敏捷,有過目不忘之能,20歲左右便博覽經史,尤對天文、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有獨特感悟,才華畢露,以學識淵博聞名。《舊唐書》記載:“一行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歷象。”
在長安,他曾向長安玄都觀道士尹崇借閱楊雄的《太玄經》,不幾天便去還書。尹崇大惑不解,對一行說:“此書意義深奧,我鉆研積年還不很了解,你正可細加研求,何必急著還書呢?”沒想到一行竟回答:“我已究其義理。”說著,一行便拿出他新寫成的《大衍玄圖》和《義訣》。經過一番交談討論,尹崇終于相信一行果然已得《太玄經》之奧秘。尹崇稱贊一行是顏回再世,從此一行在長安聲名大振。
一行的社會影響,招惹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的仰慕拉攏,而一行秉性耿直,不畏權貴,恥于與武三思結交。為避小人,他遠赴河南嵩山,拜普寂為師,出家當了和尚,那時他剛21歲。他拜普寂為師,是為從普寂大師學禪和鉆研天文、數學。經苦學勤練,他在數學上有了較深的造詣。此后,一行又投奔湖北當陽的玉泉山尋師訪友,鉆研天文歷法。
這時的一行,名氣之大,震動朝野,朝廷有意邀他參政,但他以健康欠佳為由婉辭。后來他又得到唐玄宗的賞識,求賢若渴的玄宗派遣一行的族叔張洽前往玉泉寺,勸一行進京。五年后的公元717年,一行終于上京,玄宗親予接見。在長安的10年中,他主要致力于歷法改革,領導了著名的天文大地測量,同時又和機械專家梁令瓚一起,創造了“黃道游儀”、“水運渾儀”等大型天文儀器,并于公元724年編訂出了被朝廷定為官方歷法的《大衍歷》。
傳說一行進京,玄宗皇帝聞名,召入宮,問他有何才能,他說:“只一點點記憶力而已。”玄宗隨手拿出一本名冊給他看,他略一翻閱,便合上本子,按序呼名而出,不少一人,不錯一字。玄宗聽了,佩服至極,不覺走下龍床,向他合十施禮贊嘆道:“禪師真是一位大圣人啊!”于是,在長安,一行儼然成了玄宗的顧問,兩人過從甚密,談經論道,出入宮廷,同登寺閣。《酉陽雜俎》中還有個傳說:一行在宰相張說的府邸觀看大唐第一圍棋高手王積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圍棋,但看了一局后,便與王積薪對弈,竟不相上下,舉座皆驚。
唐開元年間,三位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來中國傳教,并創立中國佛教密宗,史稱“開元三大士”。一行曾經跟隨善無畏和金剛智,在大薦福寺、大興善寺學密法,接受灌頂,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他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日經》,尤其是他作《大日經疏》二十卷,系統闡述了密宗教理。我深感此經中的“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之語直指人生真締。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在華嚴寺病逝。玄宗對一行的去世深感痛惜,他下令將一行的靈柩停放罔極寺,詔令葬在灞橋銅人原。唐玄宗親自撰寫碑文,贊揚一行“深道極陰陽之妙,屬辭盡春秋之美”,贈謚號“大慧禪師”,從國庫撥錢五十萬起塔供養。《舊唐書 ·一行傳》載:“上為一行制碑文,親書于石,出內庫錢五十萬,為起塔于銅人之原。明年,幸溫湯,過其塔前,又駐騎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賜絹五十匹,以蒔塔前松柏焉。”可見唐玄宗對一行的尊仰和懷念。
一行的名字,寓意深遠,出自《涅盤經》:“一行者,如來所行之行也。行以進趣為義,能行此行,則能趣向佛果。雖名一行而具足五行。”就這樣,一行走過長安,走向科技之巔,走向佛門通明之圣境,成為了長安集科學家和高僧大師于一身的唯一。朱文杰【原標題:僧一行在長安】